基于PSR模型的浙江海洋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论述 | 第18-27页 |
2.1 生态安全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1.2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18-19页 |
2.1.3 生态系统健康与风险评估理论 | 第19页 |
2.1.4 海洋生态经济理论 | 第19页 |
2.1.5 生态补偿理论 | 第19-20页 |
2.2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 第20-23页 |
2.2.1 生态足迹法 | 第20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20-23页 |
2.3 熵权法 | 第23-24页 |
2.4 PSR模型 | 第24-25页 |
2.5 海洋生态安全内涵及其特征 | 第25页 |
2.5.1 海洋生态安全内涵 | 第25页 |
2.5.2 海洋生态安全的特征 | 第25页 |
2.6 研究对象界定及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8页 |
3.1.1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7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3.1.3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 | 第27-28页 |
3.2 生态安全影响机制分析 | 第28-30页 |
3.2.1 海洋生态安全冲突分析 | 第29页 |
3.2.2 海洋生态安全协调分析 | 第29-30页 |
3.3 海洋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3.1 人类活动强度过大 | 第30页 |
3.3.2 过度的海洋资源开发 | 第30页 |
3.3.3 环境污染问题 | 第30-31页 |
3.3.4 海洋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浙江省海洋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 | 第33-42页 |
4.1 浙江省海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6页 |
4.1.1 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4.1.2 评价模型选择 | 第34-36页 |
4.2 海洋生态安全评价 | 第36-42页 |
4.2.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7页 |
4.2.2 熵权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39页 |
4.2.3 综合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页 |
4.2.4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浙江省海洋生态调控措施 | 第42-47页 |
5.1 减轻生态安全压力 | 第42-43页 |
5.1.1 控制环境污染 | 第42-43页 |
5.1.2 适度用海 | 第43页 |
5.2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 第43-44页 |
5.2.1 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 第43页 |
5.2.2 发展生态养殖 | 第43页 |
5.2.3 发展休闲渔业 | 第43-44页 |
5.3 修复生态结构 | 第44-45页 |
5.3.1 进行生态修复 | 第44页 |
5.3.2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 第44-45页 |
5.4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第45-46页 |
5.4.1 优化海洋生态资金使用 | 第45页 |
5.4.2 规范生态补偿标准 | 第45页 |
5.4.3 规范生态专项转移支付 | 第45页 |
5.4.4 多种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并存 | 第45-46页 |
5.5 加大执法力度 | 第46页 |
5.6 加强海洋宣传教育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