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主栽大豆脂肪酸指纹图谱的构建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 1.1.1 大豆的营养成分 | 第11页 |
| 1.1.2 黑龙江大豆管理简介 | 第11-13页 |
| 1.1.3 近年来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 第13-14页 |
| 1.2 大豆的后熟过程 | 第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 1.3.1 食品安全鉴别体系 | 第14-16页 |
| 1.3.2 食品安全体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16-2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 2.1 大豆后熟期脂肪酸变化规律的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 2.1.1 试验样品 | 第27页 |
| 2.1.2 主要试剂材料 | 第27页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2.1.4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2.2 大豆脂肪酸指纹分析 | 第29-31页 |
| 2.2.1 试验样品 | 第29页 |
| 2.2.2 主要试剂材料 | 第29页 |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 2.2.4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 2.3 大豆营养成分指纹分析 | 第31-33页 |
| 2.3.1 试验样品 | 第31页 |
| 2.3.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2.3.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2.3.4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2.4 构建大豆品种身份证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 3.1 大豆后熟期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 | 第35-40页 |
| 3.2 大豆脂肪酸指纹 | 第40-46页 |
| 3.2.1 大豆脂肪酸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40-42页 |
| 3.2.2 黑龙江大豆脂肪酸含量差异及组成特征 | 第42-46页 |
| 3.3 黑龙江大豆营养成分指纹分析 | 第46-48页 |
| 3.3.1 大豆营养成分组成特征及含量差异 | 第46-48页 |
| 3.4 构建大豆品种身份证 | 第48-51页 |
| 3.4.1 黑龙江大豆脂肪酸指纹编码 | 第48页 |
| 3.4.2 大豆营养成分指纹编码 | 第48页 |
| 3.4.3 大豆品种身份证的构建 | 第48-49页 |
| 3.4.4 大豆品种的条码转述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3页 |
| 4.1 大豆后熟期脂肪酸变化规律 | 第51页 |
| 4.2 大豆脂肪酸指纹分析 | 第51-52页 |
| 4.3 大豆营养成分指纹分析 | 第52页 |
| 4.4 构建大豆品种身份证 | 第52-53页 |
| 5 结论 | 第53-55页 |
| 5.1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 5.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