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分析 | 第14-19页 |
2.1 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 第14-17页 |
2.1.1 并购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1.2 并购的类型 | 第14-17页 |
2.2 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7页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第18页 |
2.2.4 价值低估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第19-32页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3.1.1 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 年 | 第21页 |
3.1.2 起步阶段:2002—2008 年 | 第21-22页 |
3.1.3 迅速发展阶段:2009 年—至今 | 第22-24页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特征 | 第24-32页 |
3.2.1 并购目标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地区) | 第24-26页 |
3.2.2 并购行业重心从能源行业转移到新兴行业 | 第26-29页 |
3.2.3 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主力 | 第29-32页 |
第4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 第32-38页 |
4.1 政府动因 | 第32-34页 |
4.1.1 政府鼓励 | 第32-33页 |
4.1.2 并购法律的支持 | 第33页 |
4.1.3 东道国政策吸引 | 第33-34页 |
4.2 战略动因 | 第34-36页 |
4.2.1 品牌及渠道寻求 | 第34页 |
4.2.2 技术寻求 | 第34-35页 |
4.2.3 资源寻求 | 第35-36页 |
4.3 投资动因 | 第36-37页 |
4.3.1 增强市场势力 | 第36页 |
4.3.2 分散风险 | 第36-37页 |
4.4 投机动因 | 第37-38页 |
4.4.1 跨境套利 | 第37页 |
4.4.2 获取壳资源 | 第37-38页 |
第5章 从动因出发评估海外并购绩效 | 第38-46页 |
5.1 非财务指标 | 第38页 |
5.2 选取综合性指标评估并购绩效 | 第38-39页 |
5.3 案例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 | 第39-44页 |
5.3.1 并购背景 | 第39-40页 |
5.3.2 战略动因下的并购绩效评价 | 第40-42页 |
5.3.3 投资动因下的并购绩效评价 | 第42-44页 |
5.4 小结 | 第44-46页 |
5.4.1 品牌认知度提升 | 第45页 |
5.4.2 市场份额增大 | 第45-46页 |
第6章 对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建议 | 第46-49页 |
6.1 企业并购行为专业化 | 第46-48页 |
6.1.1 客观评估企业综合实力,理性制定并购目标 | 第46页 |
6.1.2 聘请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利用专业团队开展并购 | 第46-47页 |
6.1.3 对东道国的外资进入和行业准入法律进行深入研究 | 第47页 |
6.1.4 注重并购后的整合,追求更多的协同效应 | 第47-48页 |
6.2 政府加大支持与监管力度 | 第48-49页 |
6.2.1 加强并购融资支持 | 第48页 |
6.2.2 培育中介机构,提高并购服务质量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