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刑民交叉案件概述 | 第11-19页 |
1.1 刑民交叉案件的涵义 | 第11-12页 |
1.2 刑民交叉案件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1 刑民交叉案件中同一性的理解 | 第12页 |
1.2.2 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 | 第12-13页 |
1.3 刑民交叉案件出现的原因 | 第13-14页 |
1.4 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 | 第14-19页 |
1.4.1 域外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 | 第14-15页 |
1.4.2 我国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程序 | 第15-19页 |
第2章 民间借贷涉及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 | 第19-25页 |
2.1 民间借贷案件可能涉及到的两类典型犯罪 | 第19-20页 |
2.1.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19-20页 |
2.1.2 集资诈骗罪 | 第20页 |
2.2 民间借贷纠纷中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化程序选择 | 第20-22页 |
2.2.1 竞合型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选择 | 第21页 |
2.2.2 牵连型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选择 | 第21-22页 |
2.3 民间借贷中刑民交叉案件程序的具体适用 | 第22-25页 |
2.3.1 民间借贷案件立案前,发现原告已进行刑事告诉的 | 第22页 |
2.3.2 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主张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 | 第22-23页 |
2.3.3 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借贷行为或当事人有犯罪嫌疑的 | 第23页 |
2.3.4 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已被定罪量刑或者相关款项已被生效刑事判决列入犯罪事实的 | 第23-25页 |
第3章 关于民间借贷刑民交叉案件的合同效力认定 | 第25-34页 |
3.1 合同效力的内涵 | 第25页 |
3.2 关于刑民交叉借贷合同效力的不同观点 | 第25-27页 |
3.2.1 不予认定说 | 第25-26页 |
3.2.2 无效说 | 第26页 |
3.2.3 有效说 | 第26页 |
3.2.4 可撤销说 | 第26-27页 |
3.2.5 区别认定说 | 第27页 |
3.3 民间借贷刑民交叉案件合同效力的具体分析 | 第27-30页 |
3.3.1 诈骗类犯罪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2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排除适用 | 第29页 |
3.3.3 违反市场准入类犯罪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合同无效情形的理解 | 第30-34页 |
3.4.1 关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 第31-32页 |
3.4.2 关于“损害国家利益” | 第32页 |
3.4.3 关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第32页 |
3.4.4 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第32-34页 |
第4章 民间借贷刑民交叉案件中保证合同纠纷的处理 | 第34-39页 |
4.1 实践中民间借贷刑民交叉案件中保证合同纠纷程序处理 | 第34-36页 |
4.2 民间借贷刑民交叉案件中保证合同的效力和保证人的责任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