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定义与特征 | 第17-18页 |
2.1.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定义 | 第17页 |
2.1.2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特征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 | 第18-23页 |
2.2.1 《管理办法》中的分类 | 第18-21页 |
2.2.2 按照第三方支付机构主体分类 | 第21页 |
2.2.3 按照第三方支付业务属性分类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与风险表现 | 第23-35页 |
3.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3.1.1 国际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 第23页 |
3.1.2 国内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3.2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2.1 主要应用领域及预期 | 第26-27页 |
3.2.2 现有市场规模及预期 | 第27页 |
3.2.3 市场竞争格局 | 第27页 |
3.2.4 监管政策环境 | 第27-28页 |
3.3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表现 | 第28-35页 |
3.3.1 政策法规层面的风险 | 第28-31页 |
3.3.2 系统安全层面的风险 | 第31-32页 |
3.3.3 市场层面的风险 | 第32-35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5-43页 |
4.1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 | 第35-37页 |
4.1.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管现状 | 第35页 |
4.1.2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制度的监管现状 | 第35-36页 |
4.1.3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的监管现状 | 第36页 |
4.1.4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信用卡套现的监管现状 | 第36页 |
4.1.5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操作风险监管现状 | 第36-37页 |
4.2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4.2.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监管法律层级太低 | 第37-38页 |
4.2.2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监管机构结构单一 | 第38页 |
4.2.3 市场准入机制抽象,救济机制不完备 | 第38-39页 |
4.2.4 备付金托管银行不独立,信息不透明 | 第39-41页 |
4.2.5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反洗钱规定不明确 | 第41页 |
4.2.6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信用卡套现立法落后 | 第41-43页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完善对策 | 第43-50页 |
5.1 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 第43-48页 |
5.1.1 明确层次分明的监管主体制度 | 第43页 |
5.1.2 完善客户备付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 第43-44页 |
5.1.3 强化沉淀资金监管制度,建立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5.1.4 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 第45-46页 |
5.1.5 严格网络洗钱和信用卡套现监管制度 | 第46页 |
5.1.6 完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 第46-48页 |
5.2 健全行业自律措施 | 第48-50页 |
5.2.1 建立并完善行业协会机制 | 第48-49页 |
5.2.2 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与基础数据库建设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