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钢论文--铸锭论文--连续铸钢、近终形铸造论文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实践

中文摘要第5-9页
英文摘要第9页
1 序 言第17-19页
2 连铸保护渣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进展第19-47页
    2.1 连铸保护渣的基本功能第19-21页
    2.2 保护渣组成与物理性能的关系第21-26页
    2.3 保护渣的热物理特性第26-32页
        2.3.1 保护渣的传热性能第26-28页
        2.3.2 保护渣的结晶性能第28-32页
    2.4 保护渣渣膜的润滑与摩擦第32-38页
    2.5 连铸工艺参数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第38-40页
    2.6 保护渣与铸坯质量的关系第40-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2.8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43-47页
3 组分对保护渣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7-89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微量组份对保护渣熔化温度和粘度的影响第47-50页
        3.2.1 保护渣中微量组份的确定第48页
        3.2.2 实验方案第48-50页
    3.3 微量组份变化对保护渣熔化温度和粘度的影响第50-65页
        3.3.1 微量组分对保护渣熔化温度、粘度的影响规律第50-57页
        3.3.2 微量组份对保护渣熔化温度影响的分析与讨论第57-60页
        3.3.3 微量组份对熔融保护渣粘度影响的分析与讨论第60-65页
    3.4 保护渣表面张力及润湿夹杂的研究第65-72页
        3.4.1 保护渣表面张力的测定第65-69页
        3.4.2 保护渣熔渣与TiN的润湿及化学作用第69-72页
    3.5 保护渣吸收夹杂的研究第72-87页
        3.5.1 保护渣吸收夹杂的实验研究方法第72-73页
        3.5.2 保护渣熔渣对Al2O3夹杂的吸收第73-76页
        3.5.3 保护渣熔渣对TiO2夹杂的吸收第76-79页
        3.5.4 保护渣熔渣吸收TiN夹杂的研究第79-81页
        3.5.5 熔渣对稀土氧化物的吸收第81-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4 连铸保护渣结晶行为控制的研究第89-119页
    4.1 前言第89-91页
    4.2 连铸保护渣熔渣结晶形核动力学第91-95页
    4.3 保护渣结晶性能及润滑特性的评价方法第95-100页
        4.3.1 粘度-温度曲线评价法第96-100页
        4.3.2 热丝法(热台显微镜法)结晶温度评价法第100页
    4.4 保护渣组成与结晶性能的关系第100-109页
        4.4.1 碱度及CaF2对保护渣玻璃化特性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第100-103页
        4.4.2 MnO、Na2O对保护渣结晶性能的影响第103-105页
        4.4.3 Li2O、SrO对保护渣结晶性能的影响第105-106页
        4.4.4 保护渣结晶性能的分析第106-109页
    4.5 保护渣的组成与矿相结构研究第109-118页
        4.5.1 保护渣矿相检测实验结果第109-112页
        4.5.2 保护渣组分对矿相结构影响的分析第112-118页
    4.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5 连铸保护渣传热特性的研究第119-147页
    5.1 前言第119-122页
    5.2 连铸保护渣热物理性能的研究第122-136页
        5.2.1 连铸保护渣导热性能研究方法的评价第122-126页
        5.2.2 本论文所采用的导温系数的测定方法第126-133页
        5.2.3 实验用保护渣化学成分的设计第133-136页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36-145页
        5.3.1 保护渣组成与保护渣导温系数间的关系第136-141页
        5.3.2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对保护渣传热能力的影响第141-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6 高碱性高玻璃化连铸保护渣生成机理及区域的研究第147-163页
    6.1 前言第147页
    6.2 双高保护渣的理论依据第147-151页
        6.2.1 传统高合金钢连铸保护渣的特点第147-148页
        6.2.2 高碱性高玻璃化连铸保护渣的提出第148页
        6.2.3 双高保护渣的理论基础第148-151页
    6.3 实验研究方案及方法第151-152页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52-157页
        6.4.1 保护渣试样双高区域的确定第152-153页
        6.4.2 组成对双高渣结构的影响第153-157页
    6.5 双高渣组分与高温物理化学性能的关系第157-158页
        6.5.1 双高渣组分与熔化温度的关系第157-158页
        6.5.2 双高渣组分与粘度的关系第158页
    6.6 碱度对双高渣性能的影响第158-160页
        6.6.1 碱度对双高渣玻璃性能的影响第158-159页
        6.6.2 碱度对吸收夹杂物能力及粘度的影响分析第159-160页
    6.7 本章小结第160-163页
7 连铸保护渣在结晶器内传热与润滑的研究第163-177页
    7.1 前言第163页
    7.2 渣膜润滑与传热研究现状第163-165页
        7.2.1 润滑渣膜对结晶器传热的影响第163-164页
        7.2.2 铸坯与结晶器间摩擦力的研究第164-165页
    7.3 结晶器与铸坯间的润滑研究第165-174页
        7.3.1 结晶器与铸坯间摩擦力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66-171页
        7.3.2 结晶器与铸坯间摩擦力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71-174页
    7.4 本章小结第174-177页
8 基于保护渣新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第177-197页
    8.1 连铸保护渣结晶行为及其控制机理的生产应用第177-182页
        8.1.1 包晶钢连铸保护渣第177-179页
        8.1.2 中碳低合金钢板坯连铸保护渣第179-181页
        8.1.3 稀土处理钢板坯连铸保护渣第181-182页
    8.2 双高渣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第182-189页
        8.2.1 高铝钢方坯连铸保护渣第182-184页
        8.2.2 含钛不锈钢和齿轮钢方坯连铸保护渣第184-185页
        8.2.3 含硫易切钢方坯连铸保护渣第185-189页
    8.3 低碳钢板坯高速连铸保护渣第189-194页
        8.3.1 进口保护渣的特征及问题第190-191页
        8.3.2 保护渣实验室研究及选择第191-193页
        8.3.3 保护渣生产试验第193-194页
    8.4 本章小结第194-197页
9 结 论第197-203页
致 谢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7页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第217-218页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218-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天津自行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城中村征地补偿安置研究--以东丽区C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