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水化学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页 |
1.2.1.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2 都柳江流域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1 地质科学研究 | 第11页 |
1.2.2.2 气候及水文研究 | 第11-12页 |
1.2.2.3 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环境研究 | 第12页 |
1.2.2.4 都柳江急流-深潭-沙(砾)滩系统的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第二章 都柳江流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15-21页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地质与地貌 | 第15-16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6-17页 |
2.1.4 水文特点 | 第17页 |
2.1.5 自然资源 | 第17页 |
2.1.6 社会发展情况 | 第17页 |
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 第17-19页 |
2.3 水样各参数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1 现场测定参数 | 第19页 |
2.3.2 实验室测定参数 | 第19页 |
2.3.3 实验数据的质量保证 | 第19-2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都柳江流域河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1-35页 |
3.1 都柳江河水水化学特征 | 第21-27页 |
3.1.1 河水基础物理化学参数特征 | 第21-22页 |
3.1.2 河水主要离子特征 | 第22-27页 |
3.2 都柳江流域河水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 | 第27-34页 |
3.2.1 都柳江流域干流河水基础物化参数时空分布 | 第27-28页 |
3.2.2 都柳江流域干流河水TDS时空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2.3 流域干流主要离子时空分布 | 第29-31页 |
3.2.4 都柳江支流丰水期主要离子空间分布 | 第31-32页 |
3.2.5 都柳江流域四寨河主要离子直方图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都柳江流域水化学控制因素 | 第35-43页 |
4.1 流域河水水化学控制类型 | 第35-36页 |
4.2 都柳江流域主要岩石风化过程分析 | 第36-38页 |
4.2.1 三角图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岩性端元分析 | 第37-38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4.4 硅酸盐岩风化过程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及CO_2消耗量估算 | 第43-52页 |
5.1 岩石风化作用机理及碳汇效应 | 第43页 |
5.2 不同来源对河水溶质贡献 | 第43-48页 |
5.2.1 正演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5.2.2 大气输入贡献的校正 | 第44-45页 |
5.2.3 人为活动明显程度校正 | 第45-46页 |
5.2.4 各来源对河水主要离子贡献 | 第46-48页 |
5.2.5 硫酸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 | 第48页 |
5.3 都柳江流域岩石风化速率 | 第48-50页 |
5.3.1 岩石风化速率估算 | 第48-49页 |
5.3.2 风化速率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5.4 都柳江流域CO_2消耗通量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都柳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 第52-60页 |
6.1 人为活动对流域水化学的影响 | 第52-53页 |
6.1.1 流域河水SO_4~(2-)/Ca~(2+)与NO_3~-/Ca~(2+)比值的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6.1.2 都柳江流域2010年与2015年河水溶质含量比较 | 第53页 |
6.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质、水化学的影响 | 第53-59页 |
6.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3-54页 |
6.2.2 都柳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6.2.3 土地利用结构与流域水质及水化学的相关性 | 第57-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