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14-29页 |
1.1 骨骼肌组织的胚胎起源 | 第14-15页 |
1.2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的研究历史与结构特征 | 第15-17页 |
1.2.1 鱼类胚后肌肉的形成模式 | 第15页 |
1.2.2 生肌调节因子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 第15-16页 |
1.2.3 生肌调节因子的结构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1.3 生肌调节因子的的进化保守性 | 第17页 |
1.4 生肌调节因子MRFs的功能 | 第17-18页 |
1.5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6 MRFs调控肌肉发生的机理 | 第19-22页 |
1.6.1 MRFs与IGF的相互调控作用 | 第20-21页 |
1.6.2 MRFs与MEF2 的相互调控作用 | 第21-22页 |
1.6.3 MRFs对其它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 | 第22页 |
1.7 MRFs的时空表达情况 | 第22-24页 |
1.8 冰冻切片技术对肌纤维分型和统计的应用 | 第24-25页 |
1.8.1 肌纤维的分型 | 第24页 |
1.8.2 切片技术的发展 | 第24页 |
1.8.3 冰冻切片技术在肌纤维分型与统计上的应用 | 第24-25页 |
1.9 黄鳝生物学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9.1 黄鳝的生活习性及年龄与生长 | 第25-27页 |
1.9.1.1 黄鳝的生物学习性 | 第25-26页 |
1.9.1.2 黄鳝的营养需求与调控研究 | 第26页 |
1.9.1.3 黄鳝的人工繁殖与养殖现状 | 第26-27页 |
1.9.1.4 黄鳝性逆转特性研究 | 第27页 |
1.10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1.10.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7-28页 |
1.10.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黄鳝生肌调节因子家族基因(MRFs)的克隆与分析 | 第29-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1.2.1 生肌调节因子编码区的克隆 | 第30-36页 |
2.1.2.2 黄鳝生肌调节因子(MRFs)家族基因 5’和 3’端克隆23 | 第36-38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8-58页 |
2.2.1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38-44页 |
2.2.2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的序列特征分析 | 第44-54页 |
2.2.3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的碱基组成分析 | 第54-56页 |
2.2.4 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的进化分析 | 第56-58页 |
2.3 讨论 | 第58页 |
2.3.1 MRFs的种属特异性分析 | 第58页 |
2.3.2 进化基因的选择 | 第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黄鳝胚后肌肉发育与MRFs时空表达分析 | 第60-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3.1.1 材料收集 | 第61页 |
3.1.2 肌纤维的形态观察分析 | 第61-62页 |
3.1.3 引物设计 | 第62页 |
3.1.4 MRFs家族的表达分析 | 第62-63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3.2.1 肌纤维形态分析 | 第63-66页 |
3.2.2 MRFs家族的时空表达特异性 | 第66-67页 |
3.3 讨论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牛磺酸对黄鳝肌肉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70-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1.2 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71-72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4.1.4 实验样品的收集 | 第72页 |
4.1.5 冰冻切片的制作与形态观察 | 第72页 |
4.1.6 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72页 |
4.1.7 MRFs时空表达分析 | 第72页 |
4.1.8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2 结果 | 第72-74页 |
4.2.1 肌肉修复过程中肌纤维形态的变化 | 第72-74页 |
4.2.2 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MRFs的表达情况 | 第74页 |
4.3 讨论 | 第74-76页 |
4.3.1 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MRFs的时空表达特征 | 第74-75页 |
4.3.2 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MRFs的肌纤维形态变化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黄鳝幼鱼生长以及MRFs表达的影响.63 | 第77-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5.1.1 饲料配方 | 第78-79页 |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0页 |
5.2 结论 | 第80-81页 |
5.2.1 不同浓度大豆浓缩蛋白对黄鳝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5 不同浓度大豆浓缩蛋白对黄鳝肌肉MRFs表达的影响 | 第81页 |
5.3 讨论 | 第8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四种不同地域的黄鳝线粒体基因组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 第85-9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6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6.1.2.1 DNA的提取 | 第86-87页 |
6.1.2.2 引物设计和PCR | 第87-88页 |
6.1.2.3 全序列的拼接与分析方法 | 第8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3页 |
6.2.1 黄鳝线粒体全序列拼接与结果鉴定 | 第88-89页 |
6.2.2 全序列结构分析 | 第89-91页 |
6.2.3 黄鳝线粒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 第91页 |
6.2.4 不同地域黄鳝线粒体的差异和多态性分析 | 第91-92页 |
6.2.5 黄鳝线粒体的进化分析 | 第92-93页 |
6.3 讨论 | 第93-95页 |
6.3.1 黄鳝线粒体DNA编码基因的特点 | 第93-94页 |
6.3.2 黄鳝线粒体基因组tRNA的使用特征 | 第94-95页 |
6.3.3 黄鳝线粒体基因的适用性分析 | 第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2页 |
博士期间论文情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