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顾客间互动对顾客再惠顾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关于顾客间互动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1 顾客间互动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顾客间互动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3 顾客间互动的维度及测量方法 | 第17页 |
2.2 顾客体验 | 第17页 |
2.3 顾客体验价值 | 第17-19页 |
2.3.1 顾客价值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2 顾客体验价值的界定 | 第18页 |
2.3.3 顾客体验价值的结构和维度 | 第18-19页 |
2.4 再惠顾意愿 | 第19-20页 |
2.4.1 再惠顾意愿的定义 | 第19-20页 |
2.4.2 再惠顾意愿的测量 | 第20页 |
2.5 客户间互动、客户体验与再惠顾意愿的关系 | 第20-2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研究模型设计与假设 | 第22-29页 |
3.1 模型设计 | 第22-24页 |
3.1.1 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22-23页 |
3.1.2 模型的构建 | 第23-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28页 |
3.2.1 顾客间互动与体验价值 | 第24-26页 |
3.2.2 体验价值与再惠顾意愿 | 第26页 |
3.2.3 顾客间互动与再惠顾意愿 | 第26-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29-38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29-31页 |
4.1.1 深度访谈法的内涵 | 第29页 |
4.1.2 访谈过程 | 第29-30页 |
4.1.3 访谈结论 | 第30-31页 |
4.2 变量定义与测量方法 | 第31-34页 |
4.2.1 顾客间互动 | 第31-32页 |
4.2.2 顾客体验价值 | 第32-33页 |
4.2.3 顾客再惠顾意愿 | 第33-34页 |
4.2.4 数据测量方法 | 第34页 |
4.3 信效度分析 | 第34-36页 |
4.3.1 预调查 | 第34页 |
4.3.2 信度分析 | 第34-36页 |
4.3.3 效度分析 | 第36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36-37页 |
4.4.1 调查被试 | 第36页 |
4.4.2 样本容量 | 第36-37页 |
4.4.3 方法及过程 | 第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38-46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5.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5.2 人口学变量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5.2.1 性别 | 第40-41页 |
5.2.2 年龄 | 第41页 |
5.2.3 受教育程度 | 第41页 |
5.2.4 所选套餐种类 | 第41-42页 |
5.3 信度分析 | 第42页 |
5.4 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5.5 模型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 | 第43-44页 |
5.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5.6.1 假设检验 | 第44页 |
5.6.2 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 | 第44页 |
5.6.3 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展望 | 第46-47页 |
6.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6页 |
6.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6-47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4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