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1.1 株型的概念 | 第11页 |
1.2 主要粮食作物株型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水稻 | 第12-14页 |
1.2.2 小麦 | 第14页 |
1.2.3 玉米 | 第14-15页 |
1.3 作物株型的基因挖掘 | 第15-18页 |
1.3.1 水稻株型基因定位与克隆 | 第15-17页 |
1.3.2 其它作物株型相关基因定位与克隆 | 第17-18页 |
1.4 大豆株型研究及相关基因定位 | 第18-22页 |
1.4.1 株高 | 第18-20页 |
1.4.2 分枝 | 第20页 |
1.4.3 叶片性状 | 第20-22页 |
1.4.4 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野生型及突变体来源 | 第24页 |
2.1.2 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2.1 突变体农艺性状考察 | 第25页 |
2.2.2 叶绿素总含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3 茎杆成份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半薄切片制备及电镜观察 | 第25-26页 |
2.2.5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2.2.6 PCR反应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程序 | 第26-27页 |
2.2.7 大豆总RNA的提取、cDNA的合成 | 第27页 |
2.2.8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9页 |
3.1 突变体的特征 | 第29页 |
3.2 突变体与野生型重要性状比较 | 第29-34页 |
3.2.1 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茎部性状比较 | 第29-30页 |
3.2.2 突变体与野生型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 第30-31页 |
3.2.3 突变体与野生型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3.3 it1突变体与野生型生理性状比较 | 第34-36页 |
3.3.1 it1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3.2 it1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绿素组分测定 | 第35页 |
3.3.3 it1突变体与野生型茎杆组分测定 | 第35-36页 |
3.4 it1的细胞学分析 | 第36-38页 |
3.5 突变体表型遗传分析 | 第38页 |
3.6 株型突变基因初定位 | 第38-41页 |
3.6.1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38-39页 |
3.6.2 株型基因连锁标记的的筛选 | 第39-40页 |
3.6.3 株型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0页 |
3.6.4 定位区间在中黄13群体中的验证 | 第40-41页 |
3.7 精细定位 | 第41-42页 |
3.8 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 第42-59页 |
3.8.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42页 |
3.8.2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第42-43页 |
3.8.3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第43-46页 |
3.8.4 差异表达筛选 | 第46-47页 |
3.8.5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 | 第47页 |
3.8.6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3.8.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第48-49页 |
3.8.8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 第49-53页 |
3.8.9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第53-55页 |
3.8.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55-57页 |
3.8.11 定位区段内基因表达分析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4.1 株型突变体的特性 | 第59页 |
4.2 株型相关基因定位 | 第59-60页 |
4.3 转录组候选基因分析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5.1 突变体特征 | 第61页 |
5.2 突变体基因定位及基因预测 | 第61页 |
5.3 突变体与野生型转录表达差异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