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铝合金防护处理主要方法 | 第11-16页 |
1.2.1 阳极氧化 | 第11-12页 |
1.2.2 电镀 | 第12页 |
1.2.3 微弧氧化 | 第12-13页 |
1.2.4 化学镀 | 第13-14页 |
1.2.5 激光熔覆 | 第14页 |
1.2.6 化学转化法 | 第14-16页 |
1.3 铝合金表面无铬化学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钼酸盐转化膜 | 第16-17页 |
1.3.2 高锰酸盐转化膜 | 第17页 |
1.3.3 稀土盐转化膜 | 第17-18页 |
1.3.4 钒酸盐转化膜 | 第18-19页 |
1.3.5 钛锆转化膜 | 第19页 |
1.3.6 其他化学转化技术 | 第19-20页 |
1.4 钛锆膜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4.1 钛锆系转化膜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1.4.2 钛锆系转化膜的成膜机理研究 | 第23-24页 |
1.4.3 钛锆系转化液极限成膜能力研究 | 第24-25页 |
1.4.4 铝合金钛锆转化膜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第28-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2.3 转化液极限成膜能力的实验方案 | 第30-32页 |
2.3.1 试样的前处理工艺 | 第30-31页 |
2.3.2 钛锆膜的成膜工艺 | 第31页 |
2.3.3 极限成膜能力实验 | 第31-32页 |
2.3.4 喷涂涂层的制备 | 第32页 |
2.4 转化液极限成膜能力的表征方法 | 第32-35页 |
2.4.1 转化液的极限成膜面积 | 第32-33页 |
2.4.2 转化膜外观及表面质量 | 第33页 |
2.4.3 溶液PH值和电导率测量 | 第33页 |
2.4.4 转化膜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33页 |
2.4.5 转化膜耐蚀性能的测试 | 第33-34页 |
2.4.6 涂层厚度及结合力测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钛锆转化膜处理液极限成膜能力研究 | 第35-49页 |
3.1 转化液极限成膜能力研究 | 第35-44页 |
3.1.1 转化液连续成膜对钛锆膜外观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2 转化液连续成膜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3.1.3 转化液连续成膜过程中膜层增重分析 | 第39页 |
3.1.4 转化液连续成膜过程中pH值变化分析 | 第39-40页 |
3.1.5 转化液连续成膜过程中电导率值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3.1.6 连续成膜过程中膜层微观形貌和成分分析 | 第41-44页 |
3.2 连续成膜过程中漆膜结合力分析 | 第44-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转化液性能指标的研究 | 第49-67页 |
4.1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2 单组分添加对基础体系的影响 | 第51-56页 |
4.2.1 基础体系组成物质初始的电导率和PH | 第51-52页 |
4.2.2 组分添加对基础体系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 单因素实验对基础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6-62页 |
4.3.1 H_2TiF_6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H_2ZrF_6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络合剂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4 氧化剂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双组分添加对基础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2-66页 |
4.4.1 双酸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2 络合剂和氧化剂添加量对转化液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