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选题缘由、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1.2.1 表演理论 | 第16-18页 |
1.2.2 文化空间 | 第18-2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1.3.1 文化空间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2 马街书会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1.4.1 书会 | 第29-30页 |
1.4.2 表演空间与对话空间 | 第30页 |
1.4.3 书会时间的选择:1949——至今(本文以1979年为界)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马街以及马街书会的概况 | 第32-46页 |
2.1 马街村的基本情况 | 第32-3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2页 |
2.1.2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32-37页 |
2.1.3 民风民俗 | 第37-39页 |
2.2 马街书会概况 | 第39-46页 |
2.2.1 发展历程 | 第39-41页 |
2.2.2 基本特征 | 第41-44页 |
2.2.3 相关传说 | 第44-46页 |
第三章 1949——1979年之间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孕育 | 第46-64页 |
3.1“场所”——书会会期以及会场的选择 | 第46-48页 |
3.1.1 会期的选择 | 第46-47页 |
3.1.2 会场的选择 | 第47-48页 |
3.2“人”——书会的组织管理者与参与者 | 第48-53页 |
3.2.1 书会的组织管理者——三皇社与火神社 | 第48-52页 |
3.2.3 书会的参与者——民间艺人、马街村民、赶会群众 | 第52-53页 |
3.3“活动”——麦田里的互动 | 第53-60页 |
3.3.1 围绕艺人的互动 | 第54-56页 |
3.3.2 围绕观众的互动 | 第56-60页 |
3.4 1949—1979年之间文化空间的形成——以表演为主 | 第60-64页 |
3.4.1 乡村农闲时的娱乐 | 第60-61页 |
3.4.2 围绕火神庙的娱神 | 第61-62页 |
3.4.3 单纯的以表演为主的艺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1979年之后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 | 第64-89页 |
4.1“场所”——书会会期以及会场的变化 | 第64-67页 |
4.1.1 书会会期的延长 | 第64-65页 |
4.1.2 会场——由不固定到固定 | 第65-67页 |
4.2“人”——书会组织管理者以及参与者的变化 | 第67-75页 |
4.2.1 马街书会理事会——“写戏”留人 | 第67-69页 |
4.2.2 马街说书研究会——“艺人之家” | 第69-72页 |
4.2.3 政府及其相关力量 | 第72-74页 |
4.2.4 参与者队伍的扩大 | 第74-75页 |
4.3 现代化冲击下的书会表演的嬗变 | 第75-79页 |
4.3.1 表演形式的变化 | 第76-77页 |
4.3.2 现代媒介的介入 | 第77-78页 |
4.3.3 新编说书文本的出现 | 第78-79页 |
4.4“活动”——不同群体不同诉求下的互动 | 第79-86页 |
4.4.1 艺人——彰显自我,凸显价值 | 第79-82页 |
4.4.2 观众——物质生活富足下的精神生活追求 | 第82-84页 |
4.4.3 政府——文化保护下的经济诉求 | 第84-85页 |
4.4.4 专家学者——“非遗”保护的需要 | 第85-86页 |
4.5 1979年之后文化空间的转型——以对话为主 | 第86-89页 |
4.5.1 娱神色彩减弱下的娱人 | 第87页 |
4.5.2 多重力量推动下马街书会民俗园的建立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结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转型: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