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价值 | 第8-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起源及发展 | 第12-16页 |
(一)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起源流传 | 第12-13页 |
(二)重庆接龙梆鼓舞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1.萌芽阶段 | 第13页 |
2.成舞阶段 | 第13-14页 |
3.发展阶段 | 第14页 |
4.推广普及 | 第14-15页 |
5.艺术升华阶段 | 第15-16页 |
二、重庆接龙梆鼓舞动作及动态特征分析 | 第16-24页 |
(一)舞蹈动作分析 | 第16-22页 |
1.下半身动作分析 | 第16-18页 |
2.上半身动作分析 | 第18-19页 |
3.击梆动作分析 | 第19-22页 |
(二)舞蹈动态特征 | 第22-24页 |
1.女舞者舞蹈动态特征 | 第22-23页 |
2.男舞者舞蹈动态特征 | 第23-24页 |
三、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色 | 第24-34页 |
(一)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表演形式 | 第24-32页 |
1.服装形式 | 第24-26页 |
2.音乐形式 | 第26-29页 |
3.调度及队形 | 第29-31页 |
4.道具形式 | 第31-32页 |
(二)重庆接龙梆鼓舞的艺术特色 | 第32-34页 |
1.舞风质朴,动作独特 | 第32-33页 |
2.乐舞融合,击梆传情 | 第33页 |
3.贴近生活,热情淳朴 | 第33-34页 |
四、重庆接龙梆鼓舞的传承与保护思考 | 第34-41页 |
(一)重庆接龙梆鼓舞传承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 第34-35页 |
1.重庆接龙梆鼓舞的保护意义 | 第34页 |
2.重庆接龙梆鼓舞的保护价值 | 第34-35页 |
(二)重庆接龙梆鼓舞传承保护面临的困境 | 第35-36页 |
1.地区因素制约 | 第35页 |
2.传承方式制约 | 第35-36页 |
3.政府支持力度 | 第36页 |
(三)重庆接龙梆鼓舞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 第36-41页 |
1.已采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 第36-39页 |
2.重庆接龙梆鼓舞传承保护的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7页 |
附录一:田野调查提纲 | 第44-45页 |
附录二:田野考察记录 | 第45-53页 |
附录三:重大演出纪实 | 第53-54页 |
附录四:问卷调查 | 第54-56页 |
附录五:重庆市舞蹈文化遗产名录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