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 | 第21-22页 |
2.1.1 农业风险 | 第21页 |
2.1.2 农业保险 | 第21-22页 |
2.2 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1 农业合作组织 | 第22页 |
2.2.2 农业保险合作组织 | 第22-23页 |
2.2.3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23页 |
2.3 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2.3.1 中心极限定理 | 第23-24页 |
2.3.2 风险期望效用理论 | 第24页 |
2.3.3 需求理论 | 第24-25页 |
2.3.4 计量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 第27-36页 |
3.1 世界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3.1.1 早期典型农业保险合作的组织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1.2 现代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3.2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0-34页 |
3.2.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2.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3.2.3 改革开放后到现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3.2.4 我国农业保险合作组织试点情况 | 第33-34页 |
3.3 国外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对我国的借鉴 | 第34-35页 |
3.3.1 相关农业保险法律严谨健全 | 第34页 |
3.3.2 政府提供强大的财税支持 | 第34-35页 |
3.3.3 完善的再保险制度安排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44页 |
4.1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4.1.1 我国当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及利弊分析 | 第36-38页 |
4.1.2 现有农业保险模式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发展需求 | 第38-39页 |
4.2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可行性 | 第39-43页 |
4.2.1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基础条件 | 第39-40页 |
4.2.2 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需求增加 | 第40-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农户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需求的实证分析 | 第44-62页 |
5.1 调查实施状况与样本描述 | 第44-49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5.1.2 问卷设计与指标说明 | 第45-49页 |
5.2 问卷分析 | 第49-54页 |
5.3 对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合作组织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5.3.1 变量的设定及预期影响方向 | 第54-56页 |
5.3.2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第56-57页 |
5.4 建立模型 | 第57-58页 |
5.5 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建议 | 第62-68页 |
6.1 政府加强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支持 | 第62-65页 |
6.1.1 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宏观运行体系 | 第62-63页 |
6.1.2 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宏观保障体系 | 第63-64页 |
6.1.3 遵循自愿原则与民主原则 | 第64页 |
6.1.4 重视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宣传工作 | 第64-65页 |
6.2 规范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自身发展 | 第65-66页 |
6.2.1 对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 第65-66页 |
6.2.2 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规则 | 第66页 |
6.2.3 制定合理灵活的保费收取及理赔标准 | 第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7 结论 | 第68-70页 |
7.1 研究基本结论 | 第68-69页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