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6-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7页 |
一、社会调查的方法 | 第7页 |
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 第7页 |
三、文献研究方法 | 第7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7-9页 |
第一章 城乡人民调解差异比较 | 第9-21页 |
第一节 纠纷受理类型的差异 | 第9-12页 |
第二节 调解组织的差异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调解程序的差异 | 第14-16页 |
第四节 情理法具体应用的差异 | 第16-19页 |
第五节 人民调解数量上的差异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乡人民调解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 第21-37页 |
第一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21-29页 |
一、经济水平的差异 | 第21-23页 |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 | 第23-28页 |
三、职业环境的差异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不同 | 第29-33页 |
一、半熟人社会 | 第29-31页 |
二、陌生人社会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法律服务便捷性差异 | 第33-37页 |
一、城市法律服务 | 第33-35页 |
二、农村区域法律服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民调解城乡差异的未来走向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城乡人民调解差异弥合趋势 | 第37-44页 |
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 第37-39页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 第39-40页 |
三、农村教育的大力投入 | 第40-42页 |
四、农村法律服务水平的提升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趋同路径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