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共感染的研究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第4-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4页
    1.1 禽白血病的概述第14-21页
        1.1.1 禽白血病病毒的基本结构与理化特性第15页
        1.1.2 禽白血病病毒基因组第15-16页
        1.1.3 禽白血病病毒蛋白质构成第16页
        1.1.4 禽白血病病毒的抗原性和生长特症第16页
        1.1.5 禽白血病病毒的前病毒DNA与复制过程第16-17页
        1.1.6 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第17-18页
            1.1.6.1 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状况第17页
            1.1.6.2 禽白血病病毒的易感动物第17-18页
        1.1.7 禽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第18页
            1.1.7.1 临床症状第18页
            1.1.7.2 病理变化第18页
        1.1.8 禽白血病的检测和诊断概述第18-20页
            1.1.8.1 病毒的分离鉴定第19页
            1.1.8.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19页
            1.1.8.3 免疫荧光(IF)方法第19页
            1.1.8.4 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抗体及免疫组化技术第19-20页
            1.1.8.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20页
            1.1.8.6 基因芯片技术第20页
        1.1.9 禽白血病的防制第20-21页
    1.2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概述第21-24页
        1.2.1 抗原特性与免疫作用第21页
        1.2.2 流行病学第21页
            1.2.2.1 易感动物第21页
            1.2.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第21页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第21-22页
        1.2.4 检测方法第22-23页
            1.2.4.1 传统检验技术的改进第22页
            1.2.4.2 抗体的检测方法第22页
            1.2.4.3 核酸的检测方法第22页
            1.2.4.4 多点测序分型技术第22-23页
            1.2.4.5 脉冲场凝胶电泳第23页
            1.2.4.6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第23页
        1.2.5 防治研究进展第23-24页
        1.2.6 我国ALV-B和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现状第24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6页
    2.1 病毒、菌株第24-25页
    2.2 试验动物第25页
    2.3 试验材料和仪器第25-26页
    2.4 ALV-B扩增和测定第26-27页
        2.4.1 DF-1 细胞系复苏及培养第26页
        2.4.2 病毒的接种和扩增第26页
        2.4.3 病毒TCID50的测定第26-27页
    2.5 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半数致死量测定第27-31页
        2.5.1 病料的采集与细菌分离第27页
        2.5.2 细菌鉴定第27-31页
            2.5.2.1 革兰氏染色鉴定第27-28页
            2.5.2.3 血清型鉴定第28页
            2.5.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第28-29页
            2.5.2.5 16SrRNA基因片段PCR产物的纯化回收第29-30页
            2.5.2.6 16SrRNA基因片段目的基因的连接转化与测序第30-31页
        2.5.3 鼠伤寒沙门氏菌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第31页
    2.6 鼠伤寒沙门氏菌凝集抗原的制备与检测第31-32页
        2.6.1 鼠伤寒沙门氏菌凝集抗原的制备第31-32页
        2.6.2 血清的制备第32页
        2.6.3 凝集试验第32页
        2.6.4 交叉试验第32页
    2.7 ALV-B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共感染致病性研究第32-36页
        2.7.1 试验设计分组及采样第32-33页
        2.7.2 鸡群死亡率的变化第33页
        2.7.3 鸡群生长性能的变化第33页
        2.7.4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第33页
        2.7.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33页
        2.7.6 p27抗原及ALV-B抗体的检测第33-34页
        2.7.7 血清中INF-γ、IL-2 的检测第34-35页
        2.7.8 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的检测第35-36页
        2.7.9 数据处理第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49页
    3.1 病毒TCID50测定结果第36页
    3.2 细菌的分离鉴定和半数致死量测定第36-39页
        3.2.1 分离菌形态特征第36-37页
        3.2.2 生化特性第37页
        3.2.3 血清型鉴定结果第37页
        3.2.4 PCR产物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第37-38页
        3.2.5 鼠伤寒沙门氏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第38-39页
    3.3 鼠伤寒沙门氏菌凝集及交叉试验结果第39页
        3.3.1 凝集试验结果第39页
        3.3.2 交叉试验结果第39页
    3.4 ALV-B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共感染致病性研究第39-49页
        3.4.1 共感染对SPF鸡死亡率的影响第39页
        3.4.2 共感染对SPF鸡体重的影响第39-40页
        3.4.3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第40-42页
            3.4.3.1 对脾脏指数的影响第40-41页
            3.4.3.2 对胸腺指数的影响第41页
            3.4.3.3 对法氏囊指数的影响第41-42页
        3.4.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42-45页
        3.4.5 p27抗原及ALV-B抗体的检测结果第45-46页
        3.4.6 对IL-2 和IFN-γ浓度的影响第46-47页
        3.4.7 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检测结果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1页
5 结论第51-52页
6 创新点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下一篇:丰台区廉政风险防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