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丘陵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与制图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土壤有机碳概述第12-13页
        1.1.1 土壤有机碳研究意义第12页
        1.1.2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子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第13-14页
        1.2.2 土壤有机碳与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第14页
        1.2.3 土壤有机碳与人类活动第14-15页
        1.2.4 土壤有机碳与地形条件第15页
    1.3 土壤有机碳空间预测方法研究第15-20页
        1.3.1 分类回归树第16-17页
        1.3.2 人工神经网络第17页
        1.3.3 支持向量机第17页
        1.3.4 随机森林第17-18页
        1.3.5 梯度提升回归树第18-20页
第2章 绪论第20-22页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页
    2.2 研究目标第20页
    2.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4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3章 材料和方法第22-3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22-23页
        3.1.1 区位及地形第22-23页
        3.1.2 气候条件第23页
        3.1.3 土壤类型第23页
        3.1.4 土地利用现状第23页
    3.2 数据获取第23-30页
        3.2.1 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获取第23-24页
        3.2.2 地形数据的获取第24-30页
    3.3 研究方法第30-34页
        3.3.1 分类回归树模型 (CART)第30页
        3.3.2 支持向量机(SVM)第30-31页
        3.3.3 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GBRT)第31-32页
        3.3.4 随机森林(RF)第32-33页
        3.3.5 精度检验第33-34页
第4章 结果与分析第34-56页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4-38页
        4.1.1 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统计第34页
        4.1.2 地形指数的统计分析第34页
        4.1.3 土壤类型与有机碳密度第34-36页
        4.1.4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第36-37页
        4.1.5 坡位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第37-38页
    4.2 土壤有机碳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8-41页
    4.3 土壤有机碳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选择第41-49页
        4.3.1 随机森林模型第41页
        4.3.2 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第41-42页
        4.3.3 支持向机回归第42页
        4.3.4 精度检验结果第42-44页
        4.3.5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要性第44-45页
        4.3.6 连续变量因素的影响趋势第45-49页
    4.4 地形对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49-54页
        4.4.1 地形对水稻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49-50页
        4.4.2 地形对紫色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0-51页
        4.4.3 地形对黄壤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1-52页
        4.4.4 地形对冲积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2-54页
    4.5 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图第54-56页
第5章 结论第56-60页
    5.1 主要结论第56-58页
        5.1.1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特征第56页
        5.1.2 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6页
        5.1.3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6页
        5.1.4 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56-57页
        5.1.5 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第57页
        5.1.6 预测模型的比较第57-58页
        5.1.7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第58页
    5.2 研究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夫妻离婚分割共有网络虚拟财产的问题研究--以网络用户为视角
下一篇:淮北市省级体育传统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