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1-12页 |
1.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3.1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 第12-13页 |
1.3.2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4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评价参数 | 第14-16页 |
1.4.1 入射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IPCE) | 第14页 |
1.4.2 光电流密度-光电压曲线(J-V曲线) | 第14-15页 |
1.4.3 电化学阻抗 | 第15-16页 |
1.5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5.1 p型纳米半导体材料 | 第16-17页 |
1.5.2 电解质 | 第17页 |
1.5.3 对电极 | 第17-18页 |
1.5.4 p型染料敏化剂 | 第18-19页 |
1.6 p型染料敏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6.1 早期的p型染料敏化剂 | 第19-20页 |
1.6.2 P1系列的染料敏化剂 | 第20-21页 |
1.6.3 含有两个吸附基团的系列染料敏化剂 | 第21-22页 |
1.6.4 钌络合物染料敏化剂 | 第22-23页 |
1.6.5 近红外染料敏化剂 | 第23-24页 |
1.6.6 含有苝酰亚氨基的染料敏化剂 | 第24-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D-A-A”型p型染料分子的合成及其在NiO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研究 | 第27-4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 第28页 |
2.2.2 染料分子W1,W2和W3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31页 |
2.2.3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31-32页 |
2.3 W1,W2和W3的光电性能及其敏化的P型DSSCS的性能研究 | 第32-38页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2-33页 |
2.3.2 电化学性质 | 第33-34页 |
2.3.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析 | 第34-35页 |
2.3.4 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IPCE) | 第35-36页 |
2.3.5 基于W1~W3的p-DSSCs的光伏性能 | 第36-37页 |
2.3.6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基于DPP单元和ID单元的新型近红外染料分子的合成及其在p-DSSCs中的应用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9页 |
3.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 第41-42页 |
3.2.2 染料分子 1、2 和3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49页 |
3.2.3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49页 |
3.3 染料 1、2 和3的光电性能及器件光伏性能的测试 | 第49-52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3.3.2 电化学性质 | 第50-51页 |
3.3.3 基于染料分子 1、2 和3的p-DSSCs的光伏性质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DPP单元的“D-A-A”型近红外染料分子的合成及其在p-DSSCs中的应用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61页 |
4.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 第54页 |
4.2.2 染料分子L1~L4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60页 |
4.2.3 p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60-61页 |
4.3 L1~L4的光电性能及其敏化的P型DSSCS性能研究 | 第61-64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1页 |
4.3.2 电化学性质 | 第61-62页 |
4.3.3 基于染料分子L1~L4的p-DSSCs的光伏性能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