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40页 |
1.1 芥子气中毒机制、体内代谢过程与原型分析方法概述 | 第19-23页 |
1.1.1 芥子气中毒机制研究 | 第19-20页 |
1.1.2 芥子气体内分布、代谢与蓄积 | 第20-22页 |
1.1.3 芥子气原型体内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2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策略 | 第23-28页 |
1.2.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24-25页 |
1.2.2 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 第25-27页 |
1.2.3 脂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 第27页 |
1.2.4 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在系统毒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1.3 课题立项背景与意义 | 第28-30页 |
1.3.1 立项背景 | 第28-29页 |
1.3.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1.4 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4.3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二章 尿液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40-72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2.1 试剂 | 第41-42页 |
2.2.2 仪器 | 第42页 |
2.2.3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2.2.4 实验防护 | 第42-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2.3.1 动物实验 | 第43页 |
2.3.2 尿液处理 | 第43-44页 |
2.3.3 LC-MS数据采集 | 第44-45页 |
2.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5-4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8页 |
2.4.1 空白对照组样本分析(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46-48页 |
2.4.2 代谢轨迹分析 | 第48-52页 |
2.4.3 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 | 第52-66页 |
2.4.4 代谢轮廓的量效分析 | 第66-68页 |
2.5 结论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72-90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3.2.1 试剂 | 第72-73页 |
3.2.2 仪器 | 第73页 |
3.2.3 实验动物 | 第7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3.3.1 动物实验 | 第73-74页 |
3.3.2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 第74页 |
3.3.3 血浆样品处理 | 第74-75页 |
3.3.4 LC-MS数据采集 | 第75-76页 |
3.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7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7页 |
3.4.1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第76-78页 |
3.4.2 代谢轨迹分析 | 第78-83页 |
3.4.3 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分析 | 第83-86页 |
3.4.4 不同染毒途径代谢轮廓差异分析 | 第86-87页 |
3.5 结论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四章 组织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90-102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4.2.1 试剂 | 第90-91页 |
4.2.2 仪器 | 第91页 |
4.2.3 实验动物 | 第9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1-94页 |
4.3.1 动物实验 | 第91-92页 |
4.3.2 组织样品处理 | 第92页 |
4.3.3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第92-94页 |
4.3.4 LC-MS数据采集 | 第94页 |
4.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9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4-99页 |
4.4.1. 肝脏组织代谢轮廓分析 | 第95-98页 |
4.4.2 脾脏组织代谢轮廓分析 | 第98页 |
4.4.3 肺组织代谢轮廓分析 | 第98页 |
4.4.4 胰腺组织代谢轮廓分析 | 第98页 |
4.4.5 肝脏组织胆汁酸盐代谢及转运途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 | 第98-99页 |
4.5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血浆样本的脂质组学分析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5.2.1 试剂 | 第102-103页 |
5.2.2 仪器 | 第103页 |
5.2.3 实验动物 | 第10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5.3.1 动物实验 | 第103-104页 |
5.3.2 血浆样品处理 | 第104页 |
5.3.3 LC-MS数据采集 | 第104-105页 |
5.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0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7页 |
5.4.1 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5.4.2 脂类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107-112页 |
5.4.3 脂类代谢组学分析 | 第112-117页 |
5.5 结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组织样本的脂质组学分析 | 第120-126页 |
6.1 引言 | 第120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120-121页 |
6.2.1 试剂 | 第120页 |
6.2.2 仪器 | 第120-121页 |
6.2.3 实验动物 | 第121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21-122页 |
6.3.1 动物实验 | 第121页 |
6.3.2 组织样品处理 | 第121-122页 |
6.3.3 LC-MS数据采集 | 第122页 |
6.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22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4页 |
6.4.1. 肝脏组织脂类代谢轮廓分析 | 第124页 |
6.4.2 脑、脾脏和肺组织脂类代谢轮廓分析 | 第124页 |
6.4.3 胰腺组织脂类代谢轮廓分析 | 第124页 |
6.5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芥子气原型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26-138页 |
7.1 引言 | 第126-127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127-128页 |
7.2.1 试剂 | 第127页 |
7.2.2 仪器 | 第127-128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28-131页 |
7.3.1 溶液配制与衍生化产物的制备 | 第128页 |
7.3.2 衍生化反应条件的考察 | 第128-129页 |
7.3.3 LC-MS/MS条件优化 | 第129-130页 |
7.3.4 方法学考察 | 第130-131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36页 |
7.4.1 衍生化产物的表征 | 第131页 |
7.4.2 衍生化条件优化和衍生化效率 | 第131-133页 |
7.4.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133-136页 |
7.5 结论 | 第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第八章 大鼠皮肤芥子气染毒后原型检测及“脂库蓄积” | 第138-160页 |
8.1 引言 | 第138-139页 |
8.2 实验材料 | 第139-140页 |
8.2.1 试剂 | 第139页 |
8.2.2 仪器 | 第139页 |
8.2.3 实验动物 | 第139-140页 |
8.3 实验方法 | 第140-144页 |
8.3.1 动物实验与溶液配制 | 第140-141页 |
8.3.2 生物样本处理条件优化 | 第141页 |
8.3.3 体外染毒实验 | 第141-143页 |
8.3.4 方法学考察 | 第143页 |
8.3.5 染毒大鼠体内芥子气原型的检测 | 第143-144页 |
8.4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56页 |
8.4.1 脂肪系数检测结果 | 第144页 |
8.4.2 体外实验结果 | 第144-148页 |
8.4.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148-151页 |
8.4.4 染毒大鼠全血中芥子气原型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151-153页 |
8.4.5 大鼠皮肤染毒体内芥子气原型的代谢行为及“脂库蓄积” | 第153-156页 |
8.5 结论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60-166页 |
9.1 研究工作总结与讨论 | 第160-163页 |
9.1.1 不同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160-161页 |
9.1.2 芥子气中毒机制相关性分析 | 第161-162页 |
9.1.3 芥子气原型分子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 第162-163页 |
9.2 论文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9.3 展望 | 第164-16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6-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80-181页 |
附录 1 | 第181-185页 |
附录 2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