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特色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1 文化景观 | 第12页 |
1.3.2 校园文化内涵 | 第12页 |
1.3.3 校园文化景观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综述 | 第13-19页 |
2.1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概况 | 第13-17页 |
2.1.1 校园文化景观的发展 | 第13-14页 |
2.1.2 校园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14页 |
2.1.3 校园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14-15页 |
2.1.4 校园文化景观的特征 | 第15页 |
2.1.5 校园文化景观的功能 | 第15-17页 |
2.2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现状 | 第17-19页 |
2.2.1 同质化倾向 | 第17页 |
2.2.2 商业化倾向 | 第17页 |
2.2.3 文化传承断裂 | 第17页 |
2.2.4 人文精神的淡薄 | 第17-18页 |
2.2.5 生态理念缺失 | 第18页 |
2.2.6 快餐式的建设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 第19-23页 |
3.1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要点 | 第19-20页 |
3.1.1 空间的建构 | 第19页 |
3.1.2 色彩的配置 | 第19页 |
3.1.3 植被的选择 | 第19-20页 |
3.1.4 水体和景观小品设计 | 第20页 |
3.1.5 文化格局的形成 | 第20页 |
3.2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法则 | 第20-23页 |
3.2.1 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20-21页 |
3.2.2 重视艺术与美的体验 | 第21页 |
3.2.3 强调景观生态保持 | 第21页 |
3.2.4 突出文化地域特色 | 第21-22页 |
3.2.5 追求个性化原则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为例 | 第23-47页 |
4.1 学校发展历史 | 第23页 |
4.2 校园环境分析 | 第23-26页 |
4.2.1 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4.2.2 人文因素 | 第24-25页 |
4.2.3 使用者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4.3 校园景观结构分析 | 第26-32页 |
4.3.1 景观轴线设定 | 第26-27页 |
4.3.2 功能分区 | 第27-29页 |
4.3.3 建筑造型与风格 | 第29-31页 |
4.3.4 校园文化格局 | 第31-32页 |
4.4 校园特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 第32-43页 |
4.4.1 造恢宏气魄,铸时代精神 | 第32-34页 |
4.4.2 聚千年文化,化腐朽为神奇 | 第34-35页 |
4.4.3 引八方学子,品人文记忆 | 第35-37页 |
4.4.4 点滴印记,现文化气息 | 第37-38页 |
4.4.5 细节之处,观别样景致 | 第38-43页 |
4.5 当前校园人文景观的改进设想 | 第43-47页 |
4.5.1 合理配置,发挥优势,加强绿化景观的层次性和观赏性 | 第43-44页 |
4.5.2 倡导“无车校园”的生态意识,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 第44-45页 |
4.5.3 维护历史建筑,延续校园文脉 | 第45页 |
4.5.4 改善水体环境,谱写人水新和谐 | 第45-46页 |
4.5.5 养护更新景观小品,凸显画龙点睛之妙 | 第46页 |
4.5.6 衔接城市空间环境,建立生态资源共享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47-50页 |
5.1 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47页 |
5.2 营造人文地域特色景观 | 第47-48页 |
5.3 重视植物的功能性和多样化 | 第48页 |
5.4 注重校园荣誉感的培养 | 第48页 |
5.5 融合时代精神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课题研究的后期拓展 | 第50-51页 |
6.3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问题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