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荒诞,承载希望--茅盾《蚀》与马尔罗《人的境遇》中的革命比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创新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拯救与破坏 | 第15-27页 |
(一)革命是为了拯救 | 第17-22页 |
1、自我拯救 | 第17-20页 |
2、拯救他人 | 第20-22页 |
(二)革命进程中的破坏 | 第22-26页 |
1、死亡 | 第22-24页 |
2、掌握了革命话语权的男性对女性的迫害 | 第24-26页 |
(三)革命与反革命、革命与暴力 | 第26-27页 |
三、反抗与荒诞 | 第27-36页 |
(一)荒诞的现实生活 | 第27-29页 |
(二)反抗 | 第29-31页 |
1、革命手段 | 第29-30页 |
2、爱情 | 第30-31页 |
3、其它手段 | 第31页 |
(三)回归荒诞 | 第31-36页 |
1、革命者的孤独 | 第32-33页 |
2、爱情与色情 | 第33-35页 |
3、乐观的失败 | 第35-36页 |
四、革命旗帜下人的生命意识 | 第36-42页 |
(一)关于“人的命运”的思考 | 第36-38页 |
(二)革命的现代性思考 | 第38-42页 |
1、革命——一种对抗荒诞的手段 | 第39页 |
2、革命——改变中国现状 | 第39-40页 |
3、革命的启示 | 第40-42页 |
五、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