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原始文献 | 第11-12页 |
2.研究型文献 | 第12-18页 |
一、圣本笃生平及圣本笃规章在欧洲的传播 | 第18-21页 |
(一)圣本笃生平概述 | 第18-19页 |
(二)圣本笃规章在欧洲的传播 | 第19-21页 |
二、圣本笃规章拟制的历史背景 | 第21-2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二)社会基础 | 第25-27页 |
1. 社会动荡,修道院成为避难的堡垒 | 第25页 |
2. 修士生活缺乏强有力的纪律约束 | 第25-27页 |
三、圣本笃规章中的教育特质 | 第27-32页 |
(一)诵读 | 第28页 |
(二)缮写 | 第28-30页 |
(三)修道院学校 | 第30-32页 |
四、圣本笃规章的广泛推行 | 第32-43页 |
(一)圣本笃规章的普及化条件 | 第32-37页 |
1. 语言简炼,通俗易懂 | 第32-33页 |
2. 更具人性关怀 | 第33页 |
3. 经济独立,承担社会救济之责 | 第33-34页 |
4. 教皇格里高利及其《对话录》的影响 | 第34-35页 |
5. 加洛林王朝修道院改革的推动 | 第35-37页 |
(二)圣本笃规章的普及化进程与教会教育法地位的奠定 | 第37-43页 |
1. 查理曼改革:法制化序幕的揭开 | 第37-38页 |
2. 虔诚者路易改革:法制化的实现 | 第38-40页 |
3. 改革的同一性:“教会法”与“教会教育法”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