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一般理论论文--医学史论文

近代加拿大传教使团在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绪论第22-40页
    1 选题的意义第22-24页
    2 文献资料与先行研究第24-32页
        2.1 建国前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相关资料与研究第24-26页
        2.2 建国后国内学者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第26-27页
        2.3 港台和海外学者关于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第27-29页
        2.4 国内外关于河南和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研究第29-32页
    3 研究思路第32-36页
    4 研究方法第36-37页
    5 创新与不足第37-40页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7-39页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39-40页
第一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的背景第40-68页
    1.1 时代与文化背景第40-53页
        1.1.1 医疗服务与宗教福音事业第41-42页
        1.1.2 中国沿海初期的医学传教第42-50页
        1.1.3 豫北医学传教的特殊之处第50-53页
    1.2 豫北:何以成为加拿大人的必然选择第53-60页
        1.2.1 基督教深入河南腹地传教第53-55页
        1.2.2 近代豫北的医疗卫生实况第55-57页
        1.2.3 医疗需求与加拿大的选择第57-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附:勇敢的乡村冒险者——古约翰、史密斯第62-68页
第二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肇始第68-88页
    2.1 古约翰:开径辟路初入豫北第68-72页
    2.2 初显身手,用医学敲开家门第72-80页
        2.2.1 初到豫北,屡遭冷遇第72-75页
        2.2.2 仁术仁心,融化坚冰第75-77页
        2.2.3 入乡随俗,扎根豫北第77-80页
    2.3 屡挫屡奋,为生存立教而战第80-83页
        2.3.1 在与疾病抗争中前进第80-81页
        2.3.2 用知识诚意战胜暴力第81-82页
        2.3.3 为传教豫北不懈奋斗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附:为了信仰而坚守——第一代医疗女传教士马多士、科玉贞第84-88页
第三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开展第88-116页
    3.1 豫北三处教会医院的初建第88-94页
        3.1.1 使团兴办医院的原因第88-90页
        3.1.2 安阳广生医院的初建第90-91页
        3.1.3 卫辉博济医院的初建第91-94页
        3.1.4 怀庆教会医院的初建第94页
    3.2 豫北教会医院的初步效果第94-102页
        3.2.1 提供有序的医疗服务第95-97页
        3.2.2 形成了医疗诊治群体第97-99页
        3.2.3 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第99-100页
        3.2.4 拓展维系各界的关系第100-101页
        3.2.5 促进卫生系统的形成第101-102页
    3.3 向正规化近代医院的转型第102-111页
        3.3.1 二三十年代医院扩建第103-105页
        3.3.2 集体正规化转型启动第105-108页
        3.3.3 传教与传医重心转换第108-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附:为了信仰而前仆后继——孟恩赐医生夫妇和他们的后代第113-116页
第四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深入第116-156页
    4.1 豫北正规化医院集体转型第116-131页
        4.1.1 医患比例及护理水平第116-120页
        4.1.2 医疗卫生设施与服务第120-123页
        4.1.3 分科意识建辅助部门第123-125页
        4.1.4 主要病例和治疗成果第125-129页
        4.1.5 正规化医院的主指标第129-131页
    4.2 豫北医院医教关系的变迁第131-138页
        4.2.1 早期投入与医教纷争第131-136页
        4.2.2 宗教狭隘与医院紧身第136-137页
        4.2.3 去宗教化与医院发展第137-138页
    4.3 医院管理权限的易主冲突第138-150页
        4.3.1 医院管理权两次易主第138-143页
        4.3.2 传教医务人员的情感第143-146页
        4.3.3 管理权限争夺的原因第146-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麦克卢尔父子的中国情结第152-156页
第五章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教育支撑第156-192页
    5.1 本土医学人才培养三阶段第156-174页
        5.1.1 识字扫盲阶段的培训第157-164页
        5.1.2 教会中小学校的教育第164-170页
        5.1.3 教会正规的医学教育第170-174页
    5.2 豫北正规医学教育的开展第174-187页
        5.2.1 东西医学体系的差异第174-179页
        5.2.2 惠民护士学校的特色第179-182页
        5.2.3 豫北护理体系的影响第182-187页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附:近代豫北护理事业的创建者——饶秀贞、布莱登第188-192页
第六章 近代豫北公共卫生事业的发端第192-244页
    6.1 豫北公共卫生理念的传播第193-217页
        6.1.1 传教与公共卫生事业第193-196页
        6.1.2 公共卫生运动在豫北第196-211页
        6.1.3 易俗中的女传教护士第211-217页
    6.2 怀庆“农村医疗网”建设第217-236页
        6.2.1 乡村建设与卫生宣传第217-219页
        6.2.2 传教士对农村的影响第219-220页
        6.2.3 农村医疗网:新构想第220-227页
        6.2.4 罗光普的“人生公式”第227-236页
    本章小结第236-238页
    附:近代豫北公共卫生意识的传播者——盖麻姑、彭纯修第238-244页
第七章 加拿大传教使团的撤离与医院重生第244-264页
    7.1 加拿大传教使团的“四进四出”第244-251页
        7.1.1 义和团运动中的撤出第244-245页
        7.1.2 北伐战争中的大撤离第245-247页
        7.1.3 反英运动中的大撤离第247-250页
        7.1.4 因内战而永久的撤离第250-251页
    7.2 内忧外患中缓而痛的解体第251-256页
        7.2.1 反复撤离中遭受重创第251-253页
        7.2.2 外部的支持不断削弱第253-255页
        7.2.3 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第255-256页
    7.3 豫北三所教会医院的重生第256-259页
        7.3.1 安阳广生医院的沿革第256页
        7.3.2 卫辉惠民医院的新生第256-257页
        7.3.3 平原省立医院的筹建第257-259页
    本章小结第259-261页
    附:近代豫北本土的医护领军人物——段美卿、李素英第261-264页
第八章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及其影响第264-298页
    8.1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表现第264-280页
        8.1.1 器物层面本土化表现第264-275页
        8.1.2 制度层面本土化表现第275-280页
    8.2 豫北医学体制本土化影响第280-291页
        8.2.1 中西文化磨合与创新第280-283页
        8.2.2 有形遗产的历史影响第283-286页
        8.2.3 无形遗产的挖掘利用第286-291页
    本章小结第291-293页
    附: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季理斐第293-298页
结语第298-308页
附录第308-334页
    附录1 缩略语查询目录第308-309页
    附录2 近代豫北地区传教活动大事记第309-321页
    附录3 本研究所涉及的近代在豫北的加拿大传教士名单一览表第321-334页
参考文献第334-3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45-346页
致谢第346-347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347-349页

论文共3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电场风速特性及不确定性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磁耦合谐振的多接收终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