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明大同镇概述 | 第13-19页 |
1.1 明大同镇形成及范围 | 第13-14页 |
1.1.1 明“九边”的形成与大同镇 | 第13-14页 |
1.1.2 大同镇明长城概述 | 第14页 |
1.2 大同镇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 第14-16页 |
1.2.1 明大同镇防御体制 | 第14-15页 |
1.2.2 明大同镇防御设施及结构 | 第15-16页 |
1.3 大同镇明长城遗址的修筑简史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大同镇明长城军事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 第19-24页 |
2.1 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产生重要影响 | 第19-20页 |
2.1.1 民族关系概述 | 第19页 |
2.1.2 民族政策——设置羁麽卫、所,采用怀柔、优抚政策 | 第19-20页 |
2.1.3 俺答汗对建立蒙汉和平友好关系的贡献 | 第20页 |
2.2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第20-22页 |
2.2.1 经济及贸易发展 | 第20-21页 |
2.2.2 明蒙互市贸易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对城市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 第22-24页 |
2.3.1 城墙设施 | 第23页 |
2.3.2 城内布局 | 第23页 |
2.3.3 城内建筑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大同镇明长城军事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24-29页 |
3.1 整体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与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3.1.1 相关法律法规 | 第24页 |
3.1.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3.2 地域特色分析 | 第25-26页 |
3.2.1 风土人情 | 第25页 |
3.2.2 建筑及构筑遗址 | 第25-26页 |
3.2.3 空间结构及分布脉络 | 第26页 |
3.2.4 环境景观 | 第26页 |
3.2.5 历史的变迁 | 第26页 |
3.3 遗址的功能转变与利用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3.3.1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景观型 | 第27页 |
3.3.2 以历史遗址为依托的旅游型 | 第27页 |
3.3.3 以著名历史事件为依托的人文型 | 第27页 |
3.3.4 以多种因素为依托的综合型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实例探析-“得胜堡”及周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29-43页 |
4.1 “得胜堡”及周边遗址的现状及价值概述 | 第29-34页 |
4.1.1 “得胜堡”及周边遗址考实 | 第29-32页 |
4.1.2 “得胜堡”及周边遗址区域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 第32-34页 |
4.2 “得胜堡”及周边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宏观策略分析 | 第34页 |
4.3 “得胜堡”及周边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方案规划 | 第34-43页 |
4.3.1 地域特色分析 | 第35-37页 |
4.3.2 功能分区与重点项目规划 | 第37-40页 |
4.3.3 道路交通及配套设施建设 | 第40-42页 |
4.3.4 预期规划成果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0页 |
承诺书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