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绿色创新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绿色创新理论 | 第20-22页 |
2.2 资源基础观理论 | 第22-23页 |
2.3 煤炭企业绿色创新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2.4 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系研究概述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绿色创新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28-37页 |
3.1 绿色创新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 | 第28-29页 |
3.2 绿色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2页 |
3.2.1 绿色创新 | 第29页 |
3.2.2 资源获取 | 第29-31页 |
3.2.3 环境绩效 | 第31页 |
3.2.4 经济绩效 | 第31页 |
3.2.5 组织学习 | 第31-32页 |
3.3 绿色创新研究理论推导与假设 | 第32-35页 |
3.3.1 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 | 第32-33页 |
3.3.2 环境绩效的中介作用 | 第33页 |
3.3.3 绿色创新与资源获取 | 第33-34页 |
3.3.4 资源获取与经济绩效 | 第34页 |
3.3.5 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 第34-35页 |
3.3.6 组织学习的调节作用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绿色创新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7-42页 |
4.1 绿色创新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第37-38页 |
4.1.2 问卷设计的程序 | 第38页 |
4.2 问卷变量测量 | 第38-41页 |
4.2.1 绿色创新的测量 | 第38-39页 |
4.2.2 资源获取的测量 | 第39-40页 |
4.2.3 经济绩效的测量 | 第40页 |
4.2.4 环境绩效的测量 | 第40页 |
4.2.5 组织学习的测量 | 第40-41页 |
4.2.6 控制变量的测量 | 第41页 |
4.3 绿色创新问卷预调研与修正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山西煤炭企业绿色创新实证分析 | 第42-56页 |
5.1 绿色创新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第42页 |
5.2 问卷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5.3 绿色创新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3-46页 |
5.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43-44页 |
5.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44-46页 |
5.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5.5 回归分析 | 第47-54页 |
5.5.1 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5.5.2 绿色创新与资源获取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5.5.3 资源获取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5.5.4 环境绩效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5.5.5 资源获取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5.6 组织学习在绿色创新与资源获取各维度间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5.6 山西煤炭企业绿色创新实证结果讨论 | 第54-5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贡献与实践意义 | 第57-58页 |
6.2.1 研究贡献 | 第57页 |
6.2.2 实践意义 | 第57-58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附录 山西省煤炭企业绿色创新机理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