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3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三)关于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述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 | 第24-31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第一章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概述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提出 | 第31-32页 |
一、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起源 | 第31页 |
二、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的发展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特征 | 第32-37页 |
一、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主体 | 第32-34页 |
二、实现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可能困境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保障性条件 | 第37-42页 |
第一节 我国的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相关政策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保障性条件分析 | 第38-42页 |
一、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法律保障 | 第38-39页 |
二、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财力保障 | 第39页 |
三、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人员保障 | 第39-40页 |
四、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监督保障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供给的问题分析 | 第42-66页 |
第一节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情况分析 | 第42-49页 |
一、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现状 | 第42-43页 |
二、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三、文山市农村垃圾污染的主要原因 | 第45-47页 |
四、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质量提升的村民建议调查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可能性分析 | 第49-54页 |
一、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主体多元性保障 | 第49-53页 |
二、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主体目标一致性保障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54-60页 |
一、多元主体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54-58页 |
二、财力限制性分析 | 第58-59页 |
三、沟通渠道限制性分析 | 第59-60页 |
四、监督机制和环保意识的双重弱化 | 第60页 |
第四节 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前景 | 第60-66页 |
一、限制性因素的可突破性分析 | 第60-63页 |
二、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前景预估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国外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经验 | 第66-76页 |
第一节 国外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经典模式 | 第66-71页 |
一、瑞典模式 | 第66-68页 |
二、美国模式 | 第68-70页 |
三、日本模式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国外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启示 | 第71-76页 |
一、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村民意识升级思考 | 第72-73页 |
二、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供给主体市场化借鉴 | 第73页 |
三、农村垃圾治理服务供给的技术性经验支持 | 第73-74页 |
四、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本土化”运用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文山市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路径探索 | 第76-87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宏观指导 | 第76-80页 |
一、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治理型政府 | 第76-77页 |
二、协同多元主体,促进市场化供给 | 第77-78页 |
三、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供给系统开放性 | 第78-79页 |
四、加大转移性支付,提供资金支持 | 第79-80页 |
第二节 落实地方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服务微观主导 | 第80-84页 |
一、明确责任意识,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变 | 第80-81页 |
二、以健全的监督机制规范行为 | 第81页 |
三、以财政支出保障公平与实效 | 第81-82页 |
四、以技术提升促进循环发展 | 第82页 |
五、以细化分类便利后续处理 | 第82-83页 |
六、以政策宣传保障执行力度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农村垃圾治理服务中的纽带作用 | 第84-85页 |
一、加强民意动向调查和上传工作 | 第84页 |
二、提高政策执行力,当好政策执行的领头羊 | 第84-85页 |
第四节 转变村民传统的垃圾处理行为模式 | 第85-87页 |
一、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 第85页 |
二、提升村民自律能力 | 第85-86页 |
三、拓广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