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壮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阳虚寒湿证的疗效观察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19页 |
1.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第11-14页 |
1.1 历代医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病名的认识 | 第11页 |
1.2 历代医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1.3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 | 第13页 |
1.4 强直性脊柱炎阳虚寒湿证病因病机和特点 | 第13-14页 |
1.5 阳和汤出处 | 第14页 |
1.6 加减阳和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阳虚寒湿证 | 第14页 |
2. 西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第14-17页 |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遗传因素 | 第15页 |
2.2 感染及其它因素 | 第15页 |
2.3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 第15页 |
2.4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第15-17页 |
3. 生物制剂 | 第17页 |
4. 基础治疗 | 第17页 |
5. 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2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 资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3.1 病例标准 | 第19-20页 |
4. 病例选择 | 第20-21页 |
4.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页 |
4.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4.3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1页 |
4.4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1页 |
5.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5.1 设计方案 | 第21页 |
5.2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5.3. 观察指标 | 第22-23页 |
6. 疗效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6.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页 |
6.2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7. 安全性评定方法 | 第24-25页 |
7.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4页 |
7.2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 第24-25页 |
8.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9. 研究结果 | 第25-29页 |
9.1 治疗前临床资料 | 第25页 |
9.2 疗效指标比较 | 第25-28页 |
9.3 安全性观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9-33页 |
1. 强直性脊柱炎阳虚寒湿证的治疗 | 第29页 |
2. 加减阳和汤方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 第29-31页 |
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1-32页 |
4. 毒副作用 | 第32页 |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32页 |
6. 展望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
个人经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