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草业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1.2 苜蓿起源 | 第12-13页 |
1.1.3 苜蓿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4 苜蓿的生态作用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5-17页 |
1.2.2 苜蓿产量和品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种子表观性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苜蓿种子表观性状的相关分析及品种聚类分析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2.1 苜蓿种子表观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3-24页 |
2.2.2 种子表观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2.2.3 种子表观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2.2.4 基于种子表观性状的苜蓿品种聚类分析 | 第26-30页 |
2.3 讨论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2.4.1 种子表观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0页 |
2.4.2 种子表观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页 |
2.4.3 主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2.4.4 种子表观性状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2-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32-33页 |
3.1.3 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34页 |
3.1.4 SSR引物的筛选 | 第34页 |
3.1.5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 | 第34-35页 |
3.1.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3.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3.2.1 苜蓿基因组DNA提取结果检测 | 第36-37页 |
3.2.2 引物筛选及扩增结果的多态性 | 第37-40页 |
3.2.3 264份苜蓿种质材料SSR聚类结果 | 第40-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3.1 不同苜蓿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45页 |
3.3.2 两种聚类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4.1 苜蓿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46页 |
3.4.2 引物筛选及扩增结果的多态性 | 第46页 |
3.4.3 264份苜蓿品种资源SSR聚类结果 | 第46-47页 |
3.4.4 首蓿种子表观性状聚类与SSR分子标记聚类比较 | 第47-48页 |
第四章 3个主栽苜蓿品种的产草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 第48-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1.1 试验地点 | 第48页 |
4.1.2 材料培养 | 第48-49页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2.1 不同品种产草量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4.2.2 不同刈割茬次间产草量的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4.2.3 3个主栽品种在两年间的产草量比较 | 第53页 |
4.2.4 3个主栽品种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4.2.5 主要产草量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4.3 讨论 | 第54-55页 |
4.3.1 关于苜蓿在本地的产草量表现 | 第54-55页 |
4.3.2 关于3个主栽品种在本地的品质表现 | 第55页 |
4.3.3 关于苜蓿不同年份间的品质变化 | 第55页 |
4.3.4 关于苜蓿在本地的刈割适期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1.1 苜蓿种子表观性状的测定及品种资源聚类分析 | 第57页 |
5.1.2 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5.1.3 3个主栽品种产草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 第58页 |
5.2 应用价值与前景分析 | 第58页 |
5.3 迸一步研究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试验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附表1供试苜蓿品种资源编号、名称及原产地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