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 杂种优势的应用及遗传机理 | 第15-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国外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2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研究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2.2 田间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3 田间调查项目 | 第22页 |
2.2.4 室内考种项目 | 第22页 |
2.2.5 实验室项目测定与方法 | 第22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2.3.1 亲本及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均值分析 | 第22-25页 |
2.3.2 田间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2.3.3 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2.3.4 品质性状动态比较分析 | 第30-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性分析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2.1 供试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8页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3.3.1 杂交种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39-45页 |
3.3.2 杂交种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45-48页 |
3.4 讨论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遗传距离与sh_2甜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 第51-60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4.2.1 引物合成 | 第51-53页 |
4.2.2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53-54页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4.2.4 DNA提取 | 第54-55页 |
4.2.5 PCR扩增体系 | 第55页 |
4.2.6 PCR扩增程序 | 第55页 |
4.2.7 电泳 | 第55-56页 |
4.2.8 银染 | 第56页 |
4.2.9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3.1 sh_2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 | 第56-57页 |
4.3.2 sh_2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 第57-59页 |
4.4 讨论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5.1.1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研究 | 第60页 |
5.1.2 Sh_2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5.1.3 遗传距离与sh_2甜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 第61-62页 |
5.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