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环境权益冲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3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1.3.1 理论意义第11页
            1.1.3.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的依据第12-14页
        1.2.1 理论依据第12-13页
            1.2.1.1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第12页
            1.2.1.2 公共法权理论第12-13页
            1.2.1.3 环境伦理学理论第13页
            1.2.1.4 法律经济学理论第13页
        1.2.2 现实依据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4-18页
            1.3.1.1 环境权第15页
            1.3.1.2 环境冲突、权利冲突与邻避冲突第15-17页
            1.3.1.3 环境侵权救济理论第17-18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8-21页
            1.3.2.1 环境权益第18-19页
            1.3.2.2 权利冲突和邻避冲突第19-20页
            1.3.2.3 环境侵权救济理论第20-21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1页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1 文献研究法第21-22页
            1.4.2.2 价值分析法第22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环境权益冲突的基本理论第23-31页
    2.1 环境权益第23-27页
        2.1.1 环境权益的概念第23-25页
            2.1.1.1 环境权益之“权益”第23-24页
            2.1.1.2 环境权益之“环境”第24-25页
        2.1.2 环境权益的内容第25-27页
            2.1.2.1 环境权益的主体第25-26页
            2.1.2.2 环境权益的客体第26页
            2.1.2.3 环境权益的分类第26-27页
    2.2 环境权益冲突第27-31页
        2.2.1 环境权益冲突的真伪辨第27-28页
        2.2.2 环境权益冲突的实质第28-29页
        2.2.3 环境权益冲突的界限第29-31页
第三章 环境权益冲突的表现及原因第31-41页
    3.1 环境权益冲突的表现第32-36页
        3.1.1 生活性环境权益与生产性环境权益的冲突第32-33页
        3.1.2 生活性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第33-34页
        3.1.3 生产性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第34-36页
            3.1.3.1 农业生产性环境权益与工业生产性环境权益的冲突第34-35页
            3.1.3.2 不同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性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第35页
            3.1.3.3 不同生产方式的工业生产性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第35-36页
    3.2 环境权益冲突的原因分析第36-41页
        3.2.1 环境资源与环境行为的属性因素第36-37页
            3.2.1.1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公共属性第36页
            3.2.1.2 环境行为的负外部性第36-37页
        3.2.2 环境权益交叉对立法、司法的限制第37-39页
            3.2.2.1 对立法的限制第38页
            3.2.2.2 对司法的限制第38-39页
        3.2.3 有效公众参与缺失第39-41页
            3.2.3.1 知情权缺失第39-40页
            3.2.3.2 参与权缺失第40-41页
第四章 环境权益冲突的衡平第41-49页
    4.1 环境权益冲突的衡平存在可能第41页
    4.2 环境权益冲突的解决原则第41-44页
        4.2.1 平等保护原则第41-42页
        4.2.2 个案利益衡量原则第42页
        4.2.3 克制原则和比例原则第42-43页
        4.2.4 补偿原则第43-44页
    4.3 衡平环境权益冲突的对策第44-49页
        4.3.1 通过立法对环境权益做出必要的限制和补偿规定第44-45页
        4.3.2 完善环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第45-47页
            4.3.2.1 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范围第45-46页
            4.3.2.2 明确环境诉讼裁判原则第46页
            4.3.2.3 发挥环境调解的纠纷解决机能第46-47页
        4.3.3 多途径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第47-48页
            4.3.3.1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将公众意见纳入环评内容第47页
            4.3.3.2 规范设施选址程序,创新选址方式第47-48页
        4.3.4 构建利益补偿机制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电阻分析
下一篇: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广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