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弹劾证据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一、弹劾证据概述第11-22页
 (一) 弹劾证据的概念和特征第11-13页
  1. 弹劾证据的概念第11-12页
  2. 弹劾证据的特征第12-13页
 (二) 弹劾证据的表现形式第13-18页
  1. 先前不一致的陈述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第13-14页
  2. 偏见(bias)第14-15页
  3. 品格证据 (evidence of character)第15-16页
  4. 证人感知能力及精神状况的缺陷 (sensory defects and mental incapacity)第16-17页
  5. 具体的矛盾 (specific contradiction)第17-18页
 (三) 弹劾证据的证据能力第18-22页
  1. 一般规定第18-19页
  2. 具体规定第19-22页
 (四) 弹劾证据的证明力第22页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运用弹劾证据的现状第22-33页
 (一) 控诉方对弹劾证据的运用第23-26页
 (二) 辩护方对弹劾证据的运用第26-29页
 (三) 法院对弹劾证据的审查判断第29页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3页
  1. 不区分弹劾证据与实质证据第29-30页
  2. 书面证言弹劾书面证言,不利于发现真相第30-31页
  3. 品格证据的弹劾作用受限第31-32页
  4. 使用弹劾证据的规定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第32页
  5. 控辩双方的弹劾形式化第32-33页
三、我国弹劾证据运用规则的合理构建第33-39页
 (一) 弹劾证据运用规则的域外考察第33-34页
  1. 交叉询问制度是弹劾证据运用的基础第33页
  2. 证人出庭是弹劾的前提第33-34页
  3. 证据的开示是有效弹劾、正誉的保障第34页
  4. 辩护律师是有效弹劾的助推器第34页
 (二) 构建我国弹劾证据运用规则的基本思路第34-36页
  1. 区分弹劾证据与实质证据第34-35页
  2. 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第35页
  3. 规则符合最低限的程序公正第35页
  4. 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拖延第35-36页
 (三) 构建我国弹劾证据运用规则的主要设想第36-39页
  1. 明确弹劾证据及其证据能力、证明力和表现形式第36-37页
  2. 规定内部证据及旁证的使用顺序及旁证使用的相关限制第37-38页
  3. 规定弹劾证据的有限可采性第38-39页
  4. 相关制度的配套第39页
四、结束语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涉案款物扣押没收程序研究
下一篇: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实证调研--以Y法院试点经验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