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外关于群众观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关于群众观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历史分析法 | 第13页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 第15-23页 |
一、唯物史观中对群众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对英雄史观的批判 | 第16-17页 |
三、马克思物质观中所体现的群众观 | 第17页 |
四、马克思实践观中所体现的群众观 | 第17-18页 |
五、马克思劳动观中体现的群众观 | 第18-19页 |
六、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 | 第19-23页 |
(一)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二)历史创造者的确认 | 第20-21页 |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 第23-38页 |
一、群众观是马克思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 第23-25页 |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 第25-30页 |
(一)求学时期:从职业选择到人的自我意识 | 第25-26页 |
(二)《莱茵报》时期:群众的物质利益是问题的关键 | 第26页 |
(三)《德法年鉴》时期: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 | 第26-27页 |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 | 第27页 |
(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群众观具有的主体意义 | 第27-28页 |
(六)《神圣家族》时期:历史的发展基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 第28-29页 |
(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群众创造历史的方式是实践 | 第29页 |
(八)《共产党宣言》时期:群众观的结晶 | 第29-30页 |
(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期:群众观的丰富 | 第30页 |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观点 | 第30-33页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第30页 |
(二)群众利益是发动群众的历史动机 | 第30-31页 |
(三)权力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 第31-32页 |
(四)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 | 第32-33页 |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特点 | 第33-38页 |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集合性 | 第33-35页 |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事实性 | 第35-36页 |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性 | 第36页 |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价值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中国化发展 | 第38-48页 |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观的发展 | 第38-41页 |
(一)群众主体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第38-39页 |
(二)群众地位观:人民当家做主 | 第39-40页 |
(三)群众工作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40页 |
(四)群众基础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40-41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观的发展 | 第41-48页 |
(一) 邓小平时期群众观的发展 | 第41-43页 |
(二) 江泽民时期群众观的发展 | 第43-45页 |
(三) 胡锦涛时期群众观的发展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形态——习近平的群众观 | 第48-55页 |
一、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 | 第48-50页 |
(一)“中国梦”中的群众主体观 | 第48页 |
(二)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主体观 | 第48-49页 |
(三)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群众主体观 | 第49-50页 |
二、习近平的群众利益观 | 第50-51页 |
(一)“工作为了谁”所体现的群众利益观 | 第50-51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群众利益观 | 第51页 |
三、习近平的群众工作观 | 第51-55页 |
(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 第52-53页 |
(二)群众工作的原则 | 第53页 |
(三)群众工作的方法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