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与南京红帮西服业之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 1.3 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 1.3.1 民国红帮西服业相关专著、论文 | 第11-13页 |
| 1.3.2 民国上海城市文化相关专著、论文 | 第13-14页 |
| 1.3.3 民国南京城市文化相关专著、论文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页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5.1 资料收集法 | 第15-16页 |
| 1.5.2 多学科交叉法 | 第16-17页 |
| 1.5.3 分析比较法 | 第17-18页 |
| 2 发展历程比较 | 第18-29页 |
| 2.1 发展早期 | 第18-21页 |
| 2.1.1 拎包裁缝的出现 | 第18-20页 |
| 2.1.2 西服行业的产生 | 第20-21页 |
| 2.2 发展中期 | 第21-23页 |
| 2.2.1 上海——飞速发展 | 第21-22页 |
| 2.2.2 南京——稳步提升 | 第22-23页 |
| 2.3 发展后期 | 第23-27页 |
| 2.3.1 抗日战争期间 | 第23-25页 |
| 2.3.2 抗战胜利后 | 第25-27页 |
| 2.4 小结 | 第27-29页 |
| 3 产品分类分析 | 第29-51页 |
| 3.1 西装 | 第29-35页 |
| 3.2 中山装 | 第35-39页 |
| 3.3 军服 | 第39-45页 |
| 3.4 西式礼服 | 第45-48页 |
| 3.5 大衣 | 第48-50页 |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 4 经营模式比较 | 第51-70页 |
| 4.1 定名方式 | 第51-54页 |
| 4.1.1 传统定名方式 | 第51-52页 |
| 4.1.2 新式定名方式 | 第52-54页 |
| 4.2 选址方式 | 第54-61页 |
| 4.2.1 上海红帮西服店空间布局 | 第54-57页 |
| 4.2.2 南京红帮西服店空间布局 | 第57-61页 |
| 4.3 营销方式 | 第61-69页 |
| 4.3.1 口碑营销 | 第61-66页 |
| 4.3.2 广告营销 | 第66-69页 |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 5 管理机构比较 | 第70-80页 |
| 5.1 管理机制 | 第70-73页 |
| 5.1.1 组织架构 | 第70-71页 |
| 5.1.2 管理章程 | 第71-72页 |
| 5.1.3 选举与决策方式 | 第72-73页 |
| 5.2 管理机构作用 | 第73-78页 |
| 5.2.1 维护市场稳定 | 第73-75页 |
| 5.2.2 提供服务 | 第75-76页 |
| 5.2.3 沟通协调 | 第76-78页 |
| 5.3 小结 | 第78-80页 |
| 6 结论 | 第80-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附录A 上海部分红帮西服店店主照片 | 第88-91页 |
| 附录B 南京特别市军西服业同业公会章程 | 第91-94页 |
| 附录C 南京市呢绒服装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同业规则 | 第94-95页 |
| 附录D 南京特别市军西服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 第95-103页 |
| 附录E 国民服制条例 | 第103-105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