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与运用--以武汉地产集团东方物业公司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及述评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4 思路与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 国外物业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1 制度创新理论 | 第14页 |
2.1.2 业务创新理论 | 第14-15页 |
2.2 国内物业管理理论 | 第15-17页 |
2.2.1 管理方式理论 | 第15-16页 |
2.2.2 监督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国内外物业管理模式概述 | 第17-26页 |
3.1 国外物业管理 | 第17-19页 |
3.1.1 英美的物业管理 | 第17-18页 |
3.1.2 新加坡的物业管理 | 第18-19页 |
3.2 国外物业管理的特征 | 第19-21页 |
3.2.1 管理法制化程度高 | 第19页 |
3.2.2 公司化发展 | 第19-20页 |
3.2.3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 第20-21页 |
3.3 国内物业管理模式分析 | 第21-22页 |
3.3.1 深圳彩生活物业管理模式 | 第21页 |
3.3.2 深圳万科物业管理模式 | 第21-22页 |
3.3.3 上海业主主导型物业管理模式 | 第22页 |
3.4 国内物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22-26页 |
第4章 武汉东方物业公司管理运作现状 | 第26-41页 |
4.1 公司简介与经营模式 | 第26页 |
4.2 公司内部环境 | 第26-30页 |
4.2.1 企业文化 | 第26-27页 |
4.2.2 公司的人力资源 | 第27-28页 |
4.2.3 公司的组织架构 | 第28-29页 |
4.2.4 公司财务状况 | 第29-30页 |
4.3 公司外部环境 | 第30-32页 |
4.3.1 政策环境 | 第30页 |
4.3.2 经济环境 | 第30-31页 |
4.3.3 人口环境 | 第31-32页 |
4.3.4 行业内竞争环境 | 第32页 |
4.4 公司与国内外优秀物业的差距 | 第32-36页 |
4.5 公司SWOT分析 | 第36-41页 |
4.5.1 公司的优势 | 第36-37页 |
4.5.2 公司的劣势 | 第37-38页 |
4.5.3 公司面临的机会 | 第38页 |
4.5.4 公司面临的威胁 | 第38-39页 |
4.5.5 公司SWOT分析框架与结论 | 第39-41页 |
第5章 武汉东方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41-52页 |
5.1 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5.1.1 行业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 第41页 |
5.1.2 物业经营管理与业委会管理不匹配 | 第41-42页 |
5.1.3 行政监管难度大 | 第42页 |
5.1.4 物业费欠缴影响服务管理水平 | 第42页 |
5.1.5 物业管理收费价格与物业价值不相适应 | 第42-44页 |
5.1.6 物业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事务 | 第44页 |
5.1.7 业主公共意识和自治管理意识淡薄 | 第44-45页 |
5.1.8 开发建设遗留问题给物业管理留下隐患 | 第45页 |
5.2 管理模式的取向与定位 | 第45-47页 |
5.2.1 模式的价值取向 | 第45页 |
5.2.2 模式的功能定位 | 第45-46页 |
5.2.3 模式的方式方法 | 第46页 |
5.2.4 模式的内部控制 | 第46-47页 |
5.3 管理模式的切入点 | 第47-49页 |
5.3.1 模式选择的现实背景 | 第47-48页 |
5.3.2 模式选择的切入点 | 第48页 |
5.3.3 模式选择的注意事项 | 第48-49页 |
5.4 管理模式实施的阶段 | 第49-51页 |
5.4.1 模式调研阶段 | 第49页 |
5.4.2 模式讨论阶段 | 第49页 |
5.4.3 模式试运行阶段 | 第49-50页 |
5.4.4 模式确立阶段 | 第50页 |
5.4.5 模式反馈阶段 | 第50-51页 |
5.5 确定公司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 | 第51-5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2-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