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表现与原因研究--以青山区社区工作者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页 | 
| 第二节 研究构思 | 第9-13页 | 
| 一 内容架构 | 第9-10页 | 
| 二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三 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第一节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一 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三 我国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社区工作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一 社区工作者的内涵 | 第19-20页 | 
| 二 社区工作者相关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 三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研究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 第一节 青山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问卷设计 | 第23-24页 | 
| 一 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 | 第23-24页 | 
| 二 个体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第24页 | 
| 第二节 青山区社区工作职业倦怠访谈设计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青山区社区工作者统计与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 一 调查对象统计 | 第25-26页 | 
| 二 青山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青山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 | 第28-32页 | 
| 第一节 身体层面的表现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工作层面的表现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生活层面的表现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青山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 第一节 个体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一 工作年限 | 第32-33页 | 
| 二 职业认同 | 第33页 | 
| 三 年龄因素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4-41页 | 
| 一 组织因素 | 第34-38页 | 
| 二 人际关系 | 第38-39页 | 
| 三 家庭因素 | 第39-40页 | 
| 四 社会因素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干预 | 第41-47页 | 
| 第一节 社区工作者的自我增能 | 第41-43页 | 
| 一 提高职业认同度,重塑职业认知 | 第41-42页 | 
| 二 增强自我价值肯定,调整心理期待 | 第42页 | 
| 三 合理宣泄情绪,增强抗压能力 | 第42-43页 | 
| 四 提升工作能力,加强专业培训 | 第43页 | 
|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组织干预 | 第43-45页 | 
| 一 丰富社区组织文化,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团队凝聚力 | 第43-44页 | 
| 二 搭配合理的奖励机制,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 第44-45页 | 
| 三 增进上下级沟通,关心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 | 第45页 | 
| 第三节 环境系统的社会支持 | 第45-47页 | 
| 一 改善社区工作者福利待遇,继续重视社区发展建设 | 第45-46页 | 
| 二 加强社区工作的宣传,树立新型社区工作者形象 | 第46页 | 
| 三 建立社区资源网络,促进社区自主性发展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一 | 第50-51页 | 
| 附录二 | 第51-52页 | 
| 附录三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