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 1.2.1 脉冲转移轨道设计方法概述 | 第13页 |
| 1.2.2 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方法概述 | 第13-15页 |
| 1.2.3 GEO卫星位置保持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脉冲转移轨道评估方法 | 第18-35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转移轨道设计 | 第18-22页 |
| 2.2.1 轨道根数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 2.2.2 轨道摄动力模型 | 第19-20页 |
| 2.2.3 两脉冲转移策略 | 第20-22页 |
| 2.3 高斯过程概念 | 第22-25页 |
| 2.3.1 高斯分布 | 第22-25页 |
| 2.3.2 高斯过程 | 第25页 |
| 2.4 高斯过程回归 | 第25-29页 |
| 2.4.1 高斯过程回归方法 | 第25-27页 |
| 2.4.2 高斯过程回归的模型选择 | 第27-29页 |
| 2.5 利用GPR方法预估转移轨道燃料消耗 | 第29-30页 |
| 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基于LYAPUNOV反馈控制律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 | 第35-44页 |
| 3.1 引言 | 第35页 |
| 3.2 地球阴影对小推力转移轨道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 基于接近商的LYAPUNOV反馈控制算法 | 第36-39页 |
| 3.3.1 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方法 | 第36页 |
| 3.3.2 接近商的定义 | 第36-38页 |
| 3.3.3 针对单一轨道根数的Lyapunov反馈控制律 | 第38-39页 |
| 3.4 基于接近商LYAPUNOV反馈控制律的推进器工作效率 | 第39-40页 |
| 3.5 利用LYAPUNOV反馈控制律设计地球同步卫星转移轨道 | 第40页 |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基于电推进的GEO卫星轨道保持方法设计 | 第44-61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动力学模块及电推力器布局 | 第44-45页 |
| 4.3 同步轨道卫星漂移原理 | 第45-48页 |
| 4.3.1 南北漂移 | 第45-46页 |
| 4.3.2 东西漂移 | 第46-48页 |
| 4.4 电推进同步位保方法 | 第48-51页 |
| 4.4.1 可行性分析 | 第48页 |
| 4.4.2 位保方法 | 第48-51页 |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 4.5.1 燃料最优推力安装角 | 第51-53页 |
| 4.5.2 针对不同定点位置的仿真验证 | 第53-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故障模式及联合推进模式位置保持策略 | 第61-74页 |
| 5.1 引言 | 第61页 |
| 5.2 电推进故障模式下地球同步卫星位置保持控制方法 | 第61-64页 |
| 5.2.1 推力器N_(A-)或S_(D+)发生故障 | 第61-64页 |
| 5.2.2 推力器N_(A-)或S_(D+)发生故障 | 第64页 |
| 5.3 化学推进与电推进联合位置保持 | 第64-67页 |
| 5.3.1 推力器布局 | 第65页 |
| 5.3.2 联合位置保持方法 | 第65-67页 |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 5.4.1 全电推位置保持故障工况 | 第67-70页 |
| 5.4.2 化推与电推联合位置保持 | 第70-7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