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2 柴油机排放法规不断加严 | 第11-13页 |
1.3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概述 | 第13-15页 |
1.3.1 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局限性 | 第13页 |
1.3.2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 DPF技术综述 | 第15-17页 |
1.4.1 DPF过滤特性 | 第15-16页 |
1.4.2 DPF再生特性 | 第16-17页 |
1.5 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5.1 试验研究 | 第18-20页 |
1.5.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20-2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碳烟捕集特性的试验和模拟研究 | 第25-38页 |
2.1 碳烟捕集过程建模 | 第25-29页 |
2.1.1 孔道内部流动模型 | 第25-27页 |
2.1.2 碳烟分布模型 | 第27页 |
2.1.3 DPF压降模型 | 第27-29页 |
2.2 DPF碳烟捕集特性模拟研究 | 第29-32页 |
2.3 DPF压降特性研究 | 第32-36页 |
2.3.1 DPF压降特性试验研究 | 第33-35页 |
2.3.2 DPF压降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DPF主动再生系统的试验研究 | 第38-54页 |
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38-42页 |
3.1.1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 | 第38-40页 |
3.1.2 柴油喷射系统标定 | 第40-42页 |
3.2 DOC出口温升特性 | 第42-47页 |
3.2.1 柴油喷射策略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2 DOC空速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3 DOC入口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DOC内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 第47-52页 |
3.3.1 柴油喷射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DOC空速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DOC入口温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DPF主动再生系统的模拟研究 | 第54-77页 |
4.1 主动再生柴油喷雾氧化建模 | 第54-64页 |
4.1.1 喷雾可视化试验及结果 | 第54-61页 |
4.1.2 喷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61-63页 |
4.1.3 柴油氧化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4.2 柴油喷雾氧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68页 |
4.2.1 HC分布特性及温度分布特性 | 第65-67页 |
4.2.2 排气管长度对柴油喷雾氧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碳烟氧化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8-75页 |
4.3.1 碳烟氧化模型 | 第69-70页 |
4.3.2 空速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3 O_2浓度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A | 第86-92页 |
1 排气管路流动模型 | 第86-88页 |
2 柴油喷雾模型 | 第88-92页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88页 |
2.2 Dukowicz蒸发模型 | 第88-89页 |
2.3 KH-RT破碎模型 | 第89-90页 |
2.4 Enable湍流扩散模型 | 第90-91页 |
2.5 Kuhnke/Wruck碰壁模型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