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国内外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8-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第19-22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区域物流第19页
        2.1.2 区域经济第19页
        2.1.3 协同学第19-20页
    2.2 相关基础理论第20-22页
        2.2.1 现代物流理论第20页
        2.2.2 区域经济理论第20-21页
        2.2.3 协同发展理论第21-22页
第3章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22-31页
    3.1 吉林省区域物流发展现状第22-26页
        3.1.1 吉林省区域物流发展历程第22-24页
        3.1.2 吉林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第24页
        3.1.3 吉林省物流企业发展现状第24-26页
    3.2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26-29页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第26-27页
        3.2.2 吉林省工业发展现状第27-28页
        3.2.3 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现状第28-29页
    3.3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第29-31页
第4章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第31-47页
    4.1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1-35页
        4.1.1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确定第31页
        4.1.2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第31-35页
    4.2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性评价指标对象的选取第35-36页
        4.2.1 评价指标对象设置的原则第35-36页
        4.2.2 评价指标对象的选择第36页
    4.3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第36-41页
        4.3.1 评价模型的选择第36-37页
        4.3.2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评价指标及评价过程第37-38页
        4.3.3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评价模型及其有效性第38-41页
    4.4 实证分析第41-47页
        4.4.1 数据来源第41页
        4.4.2 数据处理与运算第41-45页
        4.4.3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结果分析与总结第45-47页
第5章 吉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第47-51页
    5.1 加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第47-48页
        5.1.1 制定吉林省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第47页
        5.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47-48页
    5.2 提高重点行业投入力度第48页
        5.2.1 加强重点行业的经济投入第48页
        5.2.2 构建重点行业物流服务体系第48页
    5.3 加快物流企业现代化发展第48-49页
        5.3.1 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第49页
        5.3.2 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第49页
    5.4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第49-50页
        5.4.1 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49-50页
        5.4.2 合理规划物流节点第50页
    5.5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50-51页
        5.5.1 加强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和培训第50页
        5.5.2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第50-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51-52页
    6.2 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农业区域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信息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