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昔格达地层工程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昔格达地层工程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昔格达地层工程整治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GDS试验仪在昔格达地层上的运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21页 |
2.1 隧道区域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2 隧道区域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3 隧道区域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2.4 隧道区地震特性 | 第19页 |
2.5 隧道区气候、水文地质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隧址区试验研究 | 第21-58页 |
3.1 试样的制备 | 第22-23页 |
3.2 界限含水率试验 | 第23-25页 |
3.2.1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4-25页 |
3.3 含水率试验 | 第25-26页 |
3.3.1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26页 |
3.4 密度试验 | 第26-27页 |
3.4.1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27页 |
3.5 比重试验 | 第27-29页 |
3.5.1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3.6 颗粒分析实验 | 第29-35页 |
3.6.1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3.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3.7 直剪试验 | 第35-40页 |
3.7.1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40页 |
3.8 渗透试验 | 第40-43页 |
3.8.1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8.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3.9 弹性模量实验 | 第43-44页 |
3.9.1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3.9.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10 三轴剪切试验 | 第44-53页 |
3.10.1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3.10.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3页 |
3.11 动三轴试验 | 第53-57页 |
3.11.1 仪器设备 | 第53-55页 |
3.1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3.12 X-射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 | 第57-58页 |
第4章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判研究 | 第58-79页 |
4.1 模糊综合评判概述 | 第58-66页 |
4.1.1 模糊评判模型 | 第59-61页 |
4.1.2 隶属度确定 | 第61页 |
4.1.3 评价指标权重 | 第61-66页 |
4.2 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66页 |
4.3 数据分析计算 | 第66-79页 |
4.3.1 围岩稳定性等级的划分 | 第69页 |
4.3.2 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权重确定 | 第69页 |
4.3.3 试验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4.3.4 评价指标量化 | 第71-72页 |
4.3.5 权重结果 | 第72页 |
4.3.6 隶属度的确定 | 第72-74页 |
4.3.7 评价矩阵的建立及围岩等级的评判 | 第74-79页 |
第5章 隧道开挖变形行为研究 | 第79-90页 |
5.1 计算软件 | 第79页 |
5.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79-90页 |
5.2.1 全断面开挖 | 第81-83页 |
5.2.2 三步台阶开挖 | 第83-85页 |
5.2.3 预留核心土法 | 第85-88页 |
5.2.4 应变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