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社区矫正制度概述 | 第9-14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社区矫正的法律特征 | 第10-12页 |
(一)矫正对象的特定性 | 第10-11页 |
(二)行刑主体的特殊性 | 第11页 |
(三)惩罚措施的柔和性 | 第11-12页 |
(四)行刑地点和措施的社会开放性 | 第12页 |
三、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刑罚人道主义原则 | 第14页 |
二、行刑社会化思想 | 第14-15页 |
三、刑罚经济性原则 | 第15-16页 |
四、犯罪学上的标签理论 | 第16页 |
五、刑法谦抑主义精神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基本情况 | 第17-23页 |
一、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二、英国社区矫正制度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三、日本社区矫正制度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四、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3页 |
(一)完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立法机关制定统一的专门法律规定 | 第21页 |
(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司法行政机关构建专业化管理机构 | 第21-22页 |
(三)完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招揽专业化人才 | 第22页 |
(四)完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建设专业化综合性矫正设施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执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管理主体身份确认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 第25页 |
(二)司法行政机关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承担矫正任务 | 第25-26页 |
(三)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的工作方式单一、僵化 | 第26页 |
(四)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 第26页 |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检察监督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五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第28-33页 |
一、健全社区矫正的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一)制定全国统一的《社区矫正法》 | 第28-29页 |
(二)制定各地特色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 第29页 |
二、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一)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 | 第29页 |
(二)建立一支专门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 | 第29-30页 |
(三)加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30页 |
三、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 | 第30-31页 |
(一)健全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机制 | 第31页 |
(二)健全社区矫正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1页 |
四、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改变人民传统行刑观念 | 第31-32页 |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矫正制度经费保障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