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8-10页
        1.1.1 生产性服务业第8-9页
        1.1.2 制造业第9-10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8页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方面的研究第12-14页
    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方面的研究第14-16页
        2.2.1 基于分工理论的互动机制第14页
        2.2.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互动机制第14-15页
        2.2.3 基于信息技术和创新的互动机制第15-16页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进第16-17页
        2.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起步阶段第16页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阶段第16页
        2.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成熟阶段第16-17页
    2.4 小结第17-18页
3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状况第18-33页
    3.1 重庆市社会经济概况分析第18-19页
    3.2 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第19-22页
    3.3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第22-26页
        3.3.1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析第22-23页
        3.3.2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人数分析第23-24页
        3.3.3 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第24-26页
    3.4 重庆市制造业发展状况第26-30页
        3.4.1 制造业增加值分析第26-27页
        3.4.2 制造业就业吸纳人数分析第27-28页
        3.4.3 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分析第28-30页
    3.5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状况分析第30-32页
    3.6 小结第32-33页
4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3-40页
    4.1 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依存度低第33-34页
    4.2 制造业对高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第34-35页
    4.3 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需求不足第35-36页
    4.4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低第36-38页
    4.5 小结第38-40页
5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模型设计第40-48页
    5.1 模型的假设和构建第40-41页
    5.2 变量的选取第41页
    5.3 实证分析第41-47页
    5.4 小结第47-48页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8-52页
    6.1 研究结论第48-50页
    6.2 政策建议第50-52页
        6.2.1 重庆市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具体措施第50-51页
        6.2.2 重庆市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第51-52页
7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 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各公式第57-58页
附录 2第58-6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特殊动产多重买卖合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