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绪论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天然活性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天然活性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7页 |
·活性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荧光光谱法研究瑞香黄烷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DPA和DPB对BSA荧光光谱影响 | 第25页 |
·荧光猝灭机理 | 第25-26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计算 | 第26-27页 |
·DPA和DPB与BSA的结合模式 | 第27-28页 |
·DPA和DPB与BSA的结合距离 | 第28-29页 |
·DPA和DPB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29-30页 |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光谱法研究四种异鼠李素葡萄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2-4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四种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 第34-35页 |
·四种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35-36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计算 | 第36-37页 |
·四种糖苷与BSA的结合模式 | 第37页 |
·四种糖苷与BSA的结合距离 | 第37-39页 |
·四种糖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光谱法研究刺槐素和柳穿鱼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2-50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ACA和PEC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 第43-44页 |
·ACA和PEC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44-45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计算 | 第45-46页 |
·ACA和PEC与BSA的结合模式 | 第46页 |
·ACA和PEC与BSA的结合距离 | 第46-47页 |
·ACA和PEC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根皮素金属配合物及根皮素异烟酰基腙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0-59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配体对BSA荧光光谱影响 | 第52-53页 |
·荧光猝灭机理 | 第53-54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计算 | 第54-55页 |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力本质 | 第55-56页 |
·与BSA的结合距离求算 | 第56-58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