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薏苡简介 | 第14-17页 |
1.1.1 薏苡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1.1.2 薏苡品质性状 | 第14-15页 |
1.1.3 薏苡药用价值 | 第15-16页 |
1.1.4 薏苡的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2 薏苡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1 种质资源的概述 | 第17页 |
1.2.2 薏苡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薏苡农艺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 薏苡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薏苡同工酶谱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2 薏苡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4页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3章 不同居群薏苡农艺性状比较 | 第24-3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果实和颖果大小的测定 | 第24-25页 |
3.2.2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25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3.3.1 外观形态及硬度比较 | 第25-27页 |
3.3.2 形状大小比较 | 第27-28页 |
3.3.3 其它农艺性状比较 | 第28-33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4章 不同居群薏苡颖果品质性状评价 | 第36-44页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4.2.1 含水量的测定 | 第36页 |
4.2.2 碳水化合物测定 | 第36-37页 |
4.2.3 蛋白质的测定 | 第37-38页 |
4.2.4 脂肪的测定 | 第38页 |
4.2.5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8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4.3.1 含水量比较 | 第38-39页 |
4.3.2 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 | 第39-40页 |
4.3.3 蛋白质含量比较 | 第40-41页 |
4.3.4 粗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相对含量比较 | 第41-42页 |
4.3.5 总抗氧化物能力比较 | 第42-43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5章 不同居群薏苡颖果同工酶谱比较 | 第44-50页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5.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5.2.1 同工酶酶液样品的提取 | 第44页 |
5.2.2 同工酶电泳相关试剂配制 | 第44-45页 |
5.2.3 电泳凝胶制备 | 第45页 |
5.2.4 SOD同工酶电泳与显色 | 第45页 |
5.2.5 POD同工酶电泳与显色 | 第45-46页 |
5.2.6 EST同工酶电泳与显色 | 第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5.3.1 薏苡颖果SOD同工酶谱分析 | 第46页 |
5.3.2 薏苡颖果POD同工酶谱分析 | 第46-47页 |
5.3.3 薏苡颖果EST同工酶谱分析 | 第47-48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6章 不同居群薏苡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58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6.2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第50页 |
6.2.1 引物及试剂 | 第50页 |
6.2.2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6.3.1 DNA提取 | 第50-51页 |
6.3.2 PCR扩增 | 第51页 |
6.3.3 PCR产物测序 | 第51页 |
6.3.4 序列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6.4.1 薏苡ITS序列特征 | 第52页 |
6.4.2 不同居群薏苡碱基变异位点 | 第52-53页 |
6.4.3 基于薏苡ITS序列的N-J树 | 第53-55页 |
6.4.4 薏苡及其近缘属(种)之间的系统发育树 | 第55-57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