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8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6页 |
1 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5.3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认知公共价值 | 第20-22页 |
2.1.1 公共价值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2 公共价值的内在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公共价值的生成与实现 | 第22页 |
2.2 公共价值研究的起源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兴起 | 第22-25页 |
2.2.1 战略三角模型:公共价值研究的起源 | 第22-24页 |
2.2.2 公共价值与治理理论 | 第24页 |
2.2.3 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兴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 第24-25页 |
2.3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2.3.1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动态过程 | 第25-26页 |
2.3.2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基本主张 | 第26-27页 |
2.3.3 公共价值链模型 | 第27-29页 |
2.4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 | 第29-31页 |
2.4.1 政府绩效评估 | 第29页 |
2.4.2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6页 |
3.1 我国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3.1.1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现状 | 第31-32页 |
3.1.2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2-33页 |
3.2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总体设计 | 第36-40页 |
4.1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意涵 | 第36页 |
4.2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总体框架 | 第36-40页 |
4.2.1 评估主体和对象 | 第36-37页 |
4.2.2 评估基本内容和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2.3 评估方式和程序 | 第38-39页 |
4.2.4 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51页 |
5.1 构建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5.1.1 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 | 第40页 |
5.1.2 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 | 第40-41页 |
5.1.3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41页 |
5.1.4 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41-42页 |
5.1.5 可行性原则 | 第42页 |
5.2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42-48页 |
5.2.1 合法性指标 | 第42-44页 |
5.2.2 政府能力指标 | 第44-46页 |
5.2.3 价值创造指标 | 第46-48页 |
5.3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 第48-51页 |
第六章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检验与综合评价 | 第51-59页 |
6.1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检验 | 第51-52页 |
6.1.1 信度检验 | 第51-52页 |
6.1.2 效度检验 | 第52页 |
6.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赋权 | 第52-57页 |
6.2.1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步骤 | 第52-54页 |
6.2.2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 第54-55页 |
6.2.3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表 | 第55-57页 |
6.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7-59页 |
6.3.1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 第57-58页 |
6.3.2 计算绩效评估综合评价值 | 第58-59页 |
第七章 公共价值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应用尝试 | 第59-64页 |
7.1 案例背景介绍 | 第59页 |
7.2 指标体系的比较 | 第59-60页 |
7.3 启示 | 第60-64页 |
7.3.1 定义、发现和创造公共价值,丰富治理的价值目标 | 第60-61页 |
7.3.2 发展协商合作式的公民参与,增强政府合法性基础 | 第61-62页 |
7.3.3 提高政府管理活动的预见性,发现和创造公共价值 | 第62页 |
7.3.4 全面应对责任与公平的挑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62-64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