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专业审计论文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9页
第1章 导论第20-5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6页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20-24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24-26页
    1.2 概念界定与关系界定第26-30页
        1.2.1 概念界定第26-28页
        1.2.2 关系界定第28-30页
    1.3 文献综述第30-46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30-36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36-44页
        1.3.3 文献基本评价及本文特色第44-46页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第46-49页
        1.4.1 研究目标第46-47页
        1.4.2 研究范围第47页
        1.4.3 研究思路第47-49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9-50页
        1.5.1 研究内容第49页
        1.5.2 数据采集第49页
        1.5.3 研究方法第49-50页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50-54页
        1.6.1 研究的创新点第50-51页
        1.6.2 研究的不足第51-54页
第2章 理论借鉴第54-68页
    2.1 绩效审计理论第54-57页
        2.1.1 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特点第54-55页
        2.1.2 绩效审计的方法第55-56页
        2.1.3 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第56页
        2.1.4 绩效审计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56-57页
    2.2 生态文明理论第57-61页
        2.2.1 生态文明的定义第57-58页
        2.2.2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第58页
        2.2.3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内容和路径第58-60页
        2.2.4 生态文明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0-61页
    2.3 水环境安全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1页
    2.4 控制论、系统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1-62页
    2.5 治理理论第62-64页
        2.5.1 治理的定义第62-63页
        2.5.2 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与责任相关者第63页
        2.5.3 治理的公共选择第63-64页
        2.5.4 治理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4页
    2.6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4-65页
    2.7 制度经济学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65页
    2.8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3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框架与评价目标第68-88页
    3.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现状与特点第68-76页
        3.1.1 重庆市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基本情况第68-72页
        3.1.2 重庆市次级河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现状第72-74页
        3.1.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特点第74-76页
    3.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第76-79页
        3.2.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总目标第76-77页
        3.2.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子目标第77-79页
    3.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导向及评价内容第79-82页
        3.3.1 控制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计评价第79-80页
        3.3.2 风险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计评价第80-81页
        3.3.3 丑闻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第81页
        3.3.4 账项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第81-82页
        3.3.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第82页
    3.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程序及方法第82-85页
        3.4.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原则第82-83页
        3.4.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程序第83-84页
        3.4.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第84-85页
    3.5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评价结论第85-86页
        3.5.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结论第85页
        3.5.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报告第85页
        3.5.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报告的特点第85-86页
        3.5.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评价指标与评价报告的关系第86页
    3.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4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因素的筛选与构建第88-108页
    4.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样本的“原材料”采集第88-91页
        4.1.1 评价主要因素或要素的“原材料”的采集第88-90页
        4.1.2 评价主要因素的“源生态”原材料中的个别关键数据的核实第90-91页
    4.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主要因素的初步提炼第91-98页
        4.2.1 初拟准则因素确定的依据第91-93页
        4.2.2 初拟准则因素排序第93-97页
        4.2.3 单因素初始评判数据的取得第97-98页
    4.3 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的主要因素第98-106页
        4.3.1 总体描述第98页
        4.3.2 样本描述第98-99页
        4.3.3 主成分实测数据研究结果第99-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第108-116页
    5.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意义和作用第108-110页
        5.1.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意义第108-109页
        5.1.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的作用第109-110页
    5.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维度第110-111页
    5.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第111-112页
        5.3.1 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实际现状第111页
        5.3.2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次级河水环境评价的改善第111-112页
    5.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第112-115页
        5.4.1 评价要素集及评价等级集确定第112-113页
        5.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具体设计第113-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模糊综合评价标准定量设计第116-132页
    6.1 评价定量标准和等级的提出第117-120页
    6.2 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模糊综合评价评判标准第120-130页
        6.2.1 水环境治理控制措施情况变量第120-122页
        6.2.2 水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情况变量第122-124页
        6.2.3 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变量第124-126页
        6.2.4 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程度变量第126-128页
        6.2.5 水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程度变量第128-130页
    6.3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7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实证分析——濑溪河荣昌段典型案例第132-148页
    7.1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背景资料第132-133页
    7.2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实证分析第133-142页
        7.2.1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改善第133-134页
        7.2.2 有效评判指标的统计及确定模糊判断矩阵第134-142页
    7.3 计算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值第142-145页
        7.3.1 计算单因素评价值第142-145页
        7.3.2 多因素综合评价值计算第145页
    7.4 单因素结果和多因素综合结果评价第145-147页
        7.4.1 单因素结果的评价第145-146页
        7.4.2 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第146-147页
    7.5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8章 结论第148-154页
    8.1 研究结论第148-149页
    8.2 对策建议第149-152页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2页
附录第162-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170-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分析及化解策略研究
下一篇:髋臼后壁后柱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研发及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