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及其祀典的伦理精神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三、选题前沿性与创新性分析 | 第15-17页 |
第一章周公生平事迹综述 | 第17-32页 |
第一节周公辅佐武王伐纣克殷 | 第18-21页 |
第二节周公辅政成王之事迹 | 第21-26页 |
第三节周公制礼作乐辨析 | 第26-30页 |
第四节周公致政成王及其他 | 第30-32页 |
第二章思想史上周公作为巫的形象考察 | 第32-48页 |
第一节、巫的起源及其性质与地位 | 第32-37页 |
一、作为神民之间纽带的巫 | 第32-36页 |
二、巫在古代的政治地位 | 第36-37页 |
第二节神灵观念与巫的手段 | 第37-42页 |
一、古代的神灵观念 | 第38-39页 |
二、卜筮手段由宗教向政治的演变 | 第39-42页 |
第三节巫的转化及其关于神意的知识 | 第42-45页 |
第四节周公作为巫的身份及其对巫的超越 | 第45-48页 |
第三章周公称圣的历史考察 | 第48-71页 |
第一节古文献中“圣”字意义的演变 | 第48-50页 |
第二节圣人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态与完成 | 第50-59页 |
一、先秦时期的圣人崇拜思潮 | 第51-52页 |
二、先秦时期圣人的内涵与界定 | 第52-57页 |
三、先秦诸子视野中的周公及其形象 | 第57-59页 |
第三节周公称圣的历史进程 | 第59-65页 |
一、周公由历史人物向理想圣人的转变 | 第60-62页 |
二、周公与孔子及道统 | 第62-65页 |
第四节思想史上周公与孔子地位的转变 | 第65-71页 |
第四章祀典周公的场所及其礼典 | 第71-79页 |
第一节岐山周公庙之礼典 | 第71-73页 |
第二节鲁国曲阜周公庙之礼典 | 第73-76页 |
第三节洛阳周公庙之礼典 | 第76-79页 |
第五章祀典周公的两条路径 | 第79-88页 |
第一节祖先祭祀意义下的周公祀典 | 第79-82页 |
第二节圣人祭祀意义下的周公祀典 | 第82-88页 |
第六章周公祀典的伦理精神及其意义 | 第88-113页 |
第一节祭祀的起源及其意义 | 第89-93页 |
一、祭祀的宗教性功能与精神 | 第89-91页 |
二、祭祀由宗教向人文理性的转变 | 第91-93页 |
第二节文献所见周公祀典礼文 | 第93-97页 |
第三节周公祀典彰显的孝道精神 | 第97-103页 |
一、祖先祭祀与孝道精神 | 第97-102页 |
二、周公祀典与孝道精神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周公祀典彰显的文教精神 | 第103-111页 |
一、学校与释奠礼 | 第103-106页 |
二、圣人设教之内容与意义 | 第106-109页 |
三、周公祀典与文教之风 | 第109-111页 |
第五节周公祀典的国家政治意义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附录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