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文献资料法 | 第10页 |
1.3.2 数理统计法 | 第10页 |
1.3.3 访谈法 | 第10页 |
1.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页 |
1.5 可行性分析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3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6页 |
2.3.1 旅游业 | 第15页 |
2.3.2 城镇化 | 第15页 |
2.3.3 新型城镇化 | 第15-16页 |
2.4 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页 |
2.4.2 城镇化“二元结构转换”理论 | 第16页 |
2.4.3 互动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4.4 协调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4.5 系统耦合理论 | 第17-18页 |
3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6页 |
3.1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3.1.2 新疆旅游资源概况 | 第18页 |
3.1.3 新疆旅游业发展纵向分析 | 第18-20页 |
3.1.4 新疆旅游业发展横向比较 | 第20-22页 |
3.2 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3.2.1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纵向分析 | 第22-24页 |
3.2.2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作用机理 | 第26-40页 |
4.1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 第26-27页 |
4.2 新疆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第27-31页 |
4.2.1 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收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 第27-30页 |
4.2.2 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文化传承,树立优质旅游品牌形象 | 第30页 |
4.2.3 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发展 | 第30-31页 |
4.2.4 旅游业发展促进城镇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31页 |
4.3 新疆城镇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31-33页 |
4.3.1 城镇化促进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 第31-32页 |
4.3.2 城镇化促进当地居民的教育、医疗条件改善,满足民生需求 | 第32页 |
4.3.3 城镇化促进文化类旅游资源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 第32-33页 |
4.3.4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旅游地生态坏境设施的改善 | 第33页 |
4.4 关于乌鲁木齐县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案例探讨 | 第33-39页 |
4.4.1 乌鲁木齐县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 第34-37页 |
4.4.2 乌鲁木齐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基于系统耦合的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40-54页 |
5.1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4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40页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1页 |
5.1.3 权重设定 | 第41页 |
5.1.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1-42页 |
5.1.5 基于系统耦合度的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5.2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动态分析 | 第44-47页 |
5.2.1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度动态分析 | 第44-45页 |
5.2.2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 第45-46页 |
5.2.3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动态分析 | 第46-47页 |
5.3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分析 | 第47-52页 |
5.3.1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空间分析 | 第48-49页 |
5.3.2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指数空间分析 | 第49-50页 |
5.3.3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促进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与结论 | 第54-58页 |
6.1 促进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4-55页 |
6.2 结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