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30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研究状况概述 | 第10-24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一瞥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24页 |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24-2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一) “文化” | 第25-28页 |
(二) 文化视域 | 第28-30页 |
第一章 香浪节的历史缘起与节庆概况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甘南州夏河县地理人文环境 | 第30-32页 |
一、地理环境特点 | 第30-31页 |
二、历史人文概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香浪节的历史缘起 | 第32-34页 |
一、香浪节因拉卜楞寺僧人生活生存和宗教活动而起 | 第32-33页 |
二、由工作到娱乐,劳作游乐相结合 | 第33页 |
三、由僧到俗,僧俗同欢共度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香浪节活动概观 | 第34-40页 |
一、节庆活动准备 | 第34-35页 |
二、节日进程简况 | 第35-40页 |
第二章 香浪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 第40-42页 |
一、民族文化 | 第40-42页 |
二、民族文化传承 | 第42页 |
三、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之一 | 第42页 |
第二节 香浪节上的藏族文化 | 第42-48页 |
一、“煨桑”的原始传说和宗教信仰因素 | 第43页 |
二、插箭仪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崇拜 | 第43-44页 |
三、服饰 | 第44-45页 |
四、饮食 | 第45-46页 |
五、歌舞 | 第46-47页 |
六、体育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香浪节的文化传承意义 | 第48-53页 |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48-49页 |
二、展示宣传藏族民俗文化 | 第49-50页 |
三、促进经贸交流发展社会经济 | 第50-53页 |
第三章 香浪节与文化旅游的发展 | 第53-61页 |
第一节 民俗风情的涵义与香浪节的民俗风情内容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香浪节民俗风情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 第54-57页 |
一、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 | 第54-55页 |
二、香浪节民俗风情旅游的类型 | 第55页 |
三、香浪节民俗风情旅游的特点 | 第55-57页 |
第三节 香浪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 第57-61页 |
一、香浪节民俗风情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宣传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第57-58页 |
二、香浪节作为民族节日文化,对民俗风情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 第58-59页 |
三、对甘南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香浪节的文化演变趋势 | 第61-70页 |
第一节 娱乐性的增强 | 第61-64页 |
一、宗教因素逐渐弱化 | 第61-63页 |
二、欢庆游乐因素不断增强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政府主导与商品经济价值取向突显 | 第64-70页 |
一、香浪节的举办主体异位及其特点 | 第65-67页 |
二、香浪节的商品经济价值取向及其利弊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