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公路路堑边坡发生变形破坏的特征 | 第22-34页 |
2.1 路堑边坡的特点及分类 | 第22-25页 |
2.1.1 路堑边坡的特点 | 第22-23页 |
2.1.2 路堑边坡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 不同岩性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第25-32页 |
2.2.1 岩质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第25-30页 |
2.2.2 土质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第30-32页 |
2.3 公路路堑边坡产生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影响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34-47页 |
3.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2 内在因素对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5-41页 |
3.2.1 算例模型 | 第35页 |
3.2.2 边坡稳定性在黏聚力影响下的变化 | 第35-36页 |
3.2.3 边坡稳定性在容重影响下的变化 | 第36-37页 |
3.2.4 边坡稳定性在内摩擦角影响下的变化 | 第37页 |
3.2.5 边坡稳定性在坡后荷载影响下的变化 | 第37-38页 |
3.2.6 边坡稳定性在弹性模量影响下的变化 | 第38-39页 |
3.2.7 边坡稳定性在泊松比影响下的变化 | 第39-40页 |
3.2.8 边坡稳定性在边坡高度影响下的变化 | 第40-41页 |
3.2.9 边坡稳定性在倾斜角度影响下的变化 | 第41页 |
3.3 各参数影响敏感性的比较分析 | 第41-44页 |
3.4 路堑边坡稳定性在水因素影响下的变化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公路路堑边坡施工过程稳定性的控制与评价 | 第47-6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7-48页 |
4.2 工程地质特征 | 第48-49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48页 |
4.2.2 地层岩性 | 第48页 |
4.2.3 地质构造 | 第48页 |
4.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8页 |
4.2.5 地震 | 第48-49页 |
4.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3.1 模拟过程的计算思路 | 第49-50页 |
4.3.2 模型几何尺寸 | 第50页 |
4.3.3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4.3.4 边界条件的限定 | 第51页 |
4.3.5 网格的划分 | 第51-52页 |
4.4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52-63页 |
4.4.1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2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剪应变增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3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位移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4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应力场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5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失稳模式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 公路路堑边坡施工过程中稳定性控制思路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公路路堑边坡的信息化监测控制技术 | 第66-78页 |
5.1 路堑边坡实施信息化监测的作用及目的 | 第66-67页 |
5.2 路堑边坡信息化监测的项目及技术方法 | 第67-70页 |
5.2.1 监测项目 | 第67-68页 |
5.2.2 监测技术方法 | 第68-70页 |
5.3 监测仪器的埋设 | 第70-74页 |
5.3.1 固定测斜仪的埋设 | 第71-72页 |
5.3.2 数据采集与发射仪器的安装 | 第72-74页 |
5.4 监测数据的分析 | 第74-75页 |
5.5 加固治理的方案 | 第75-76页 |
5.5.1 治理思路 | 第75-76页 |
5.5.2 治理方案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