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8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54页 |
§1.1 细胞传感分析 | 第21-31页 |
1.1.1 细胞传感分析简介 | 第21-22页 |
1.1.2 细胞传感的信号输出机制 | 第22页 |
1.1.3 基于检测技术的细胞传感分类 | 第22-28页 |
1.1.3.1 电化学细胞传感 | 第23-25页 |
1.1.3.2 光学细胞传感 | 第25-27页 |
1.1.3.3 质量型细胞传感 | 第27-28页 |
1.1.4 纳米粒子在细胞传感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1.4.1 碳纳米材料 | 第28-29页 |
1.1.4.2 金纳米粒子 | 第29-30页 |
1.1.4.3 多孔纳米硅 | 第30页 |
1.1.5 细胞传感的发展展望 | 第30-31页 |
§1.2 细胞表面聚糖及其检测 | 第31-37页 |
1.2.1 聚糖的基本结构 | 第31-32页 |
1.2.2 细胞表面糖基化与肿瘤 | 第32-33页 |
1.2.3 聚糖的识别和标记 | 第33-35页 |
1.2.3.1 凝集素识别 | 第33-34页 |
1.2.3.2 硼酸识别 | 第34页 |
1.2.3.3 新陈代谢标记 | 第34-35页 |
1.2.4 聚糖的检测方法 | 第35-37页 |
1.2.4.1 质谱法 | 第35页 |
1.2.4.2 电化学方法 | 第35-36页 |
1.2.4.3 光学方法 | 第36页 |
1.2.4.4 基于纳米粒子的聚糖检测 | 第36-37页 |
§1.3 细胞内端粒酶及其检测 | 第37-44页 |
1.3.1 端粒酶简介 | 第37-38页 |
1.3.2 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与肿瘤 | 第38-39页 |
1.3.3 端粒酶主要检测方法 | 第39-44页 |
1.3.3.1 端粒酶活性的传统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1.3.3.1.1 端粒重复序列延伸法 | 第39页 |
1.3.3.1.2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 | 第39-40页 |
1.3.3.2 端粒酶活性直接检测法 | 第40-42页 |
1.3.3.2.1 光学检测法 | 第40-41页 |
1.3.3.2.2 电化学检测法 | 第41-42页 |
1.3.3.3 基于纳米粒子的检测方法 | 第42-44页 |
1.3.3.3.1 半导体量子点(QD) | 第42-43页 |
1.3.3.3.2 磁性纳米粒子 | 第43-44页 |
1.3.3.3.3 金纳米粒子(AuNP) | 第4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第二章 双功能化纳米角探针与细胞表面唾液酸化学选择性识别的电化学检测 | 第54-70页 |
摘要 | 第54页 |
§2.1 引言 | 第54-5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56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2.2.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56-57页 |
2.2.4 甘露糖包裹AuNP的制备 | 第57页 |
2.2.5 双功能化纳米角探针的制备 | 第57页 |
2.2.6 细胞表面SA的化学选择性标记与电化学检测 | 第57-5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2.3.1 纳米角探针以及甘露糖包裹AuNP的表征 | 第58-59页 |
2.3.2 苯胺催化BH与醛基连接特异性的验证 | 第59-60页 |
2.3.3 纳米角探针与甘露糖包裹AuNP特异性结合的验证 | 第60-61页 |
2.3.4 纳米角探针制备和SA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1-62页 |
2.3.5 检测过程中的BGC细胞活性分析 | 第62-63页 |
2.3.6 BGC细胞的检测 | 第63-64页 |
2.3.7 BGC细胞表面SA个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2.3.8 BGC细胞表面SA表达的动态监测 | 第65-66页 |
§2.4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三章 荧光关-开可控金纳米探针用于细胞表面唾液酸的原位成像 | 第70-80页 |
摘要 | 第70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71-72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72页 |
3.2.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72页 |
3.2.4 DAPB功能化PSA金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72页 |
3.2.5 探针对细胞的定量检测 | 第72-73页 |
3.2.6 细胞表面SA的原位成像 | 第73页 |
3.2.7 细胞表面SA的定量 | 第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7页 |
3.3.1 PSA-AuNP以及探针的表征 | 第73-74页 |
3.3.2 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74-75页 |
3.3.3 HeLa细胞的定量检测 | 第75-76页 |
3.3.4 细胞表面SA的原位成像 | 第76页 |
3.3.5 药物对SA表达影响的监测 | 第76-77页 |
3.3.6 细胞表面SA的检测 | 第77页 |
§3.4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四章 端粒酶响应的多孔硅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成像 | 第80-108页 |
摘要 | 第80页 |
§4.1 引言 | 第80-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8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82-84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84页 |
4.2.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84页 |
4.2.4 细胞中端粒酶的提取 | 第84-85页 |
4.2.5 多孔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85页 |
4.2.6 氨丙基功能化MSN(APTES-MSN)的制备 | 第85页 |
4.2.7 荧光素@MSN-BHQ的制备 | 第85页 |
4.2.8 MSN探针的制备 | 第85-86页 |
4.2.9 端粒酶响应释放机制的证明 | 第86页 |
4.2.10 凝胶电泳实验 | 第86-87页 |
4.2.11 MSN探针在细胞中的TEM定位 | 第87页 |
4.2.12 端粒酶试剂盒检测 | 第87页 |
4.2.13 细胞提取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87-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4页 |
4.3.1 MSN探针合成的表征 | 第88-89页 |
4.3.2 O1与MSN的结合机制 | 第89页 |
4.3.3 基于O1的封堵和释放机制 | 第89-91页 |
4.3.4 MSN探针中灌注的荧光素数量的估算 | 第91页 |
4.3.5 MSN探针在不同溶液中的可控释放和稳定性 | 第91-92页 |
4.3.6 基于端粒酶响应的荧光释放机制 | 第92-94页 |
4.3.7 端粒酶触发的探针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第94-95页 |
4.3.8 O1对端粒酶的特异性识别 | 第95-96页 |
4.3.9 MSN对O1的保护作用验证 | 第96页 |
4.3.10 HeLa细胞活性的动态监测 | 第96-97页 |
4.3.11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成像 | 第97-98页 |
4.3.12 MSN探针进入细胞的机制 | 第98-99页 |
4.3.13 流式细胞分析 | 第99-100页 |
4.3.14 MSN探针用量的优化 | 第100页 |
4.3.15 MSN探针对活细胞内端粒酶的特异性识别 | 第100-101页 |
4.3.16 BEL细胞与QSG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成像 | 第101-102页 |
4.3.17 药物作用后HeLa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监测 | 第102-103页 |
4.3.18 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定量 | 第103-104页 |
§4.4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端粒酶响应性智能试剂盒用于原位监测细胞内端粒酶活性 | 第108-128页 |
摘要 | 第108页 |
§5.1 引言 | 第108-11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0-114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110-111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111页 |
5.2.3 制备MB功能化的AuNP | 第111页 |
5.2.4 制备包含有TSP和探针的脂质体 | 第111-112页 |
5.2.5 凝胶电泳实验 | 第112页 |
5.2.6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112页 |
5.2.7 细胞提取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112-113页 |
5.2.8 利用囊泡试剂盒对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原位成像 | 第113页 |
5.2.9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 第113-114页 |
5.2.10 囊泡试剂盒细胞毒性的MTT分析 | 第114页 |
5.2.11 数据分析处理 | 第11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4页 |
5.3.1 AuNP以及探针的表征 | 第114-115页 |
5.3.2 端粒酶响应的荧光转换机制 | 第115-119页 |
5.3.3 探针对MB的保护作用 | 第119-120页 |
5.3.4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成像 | 第120-122页 |
5.3.5 活细胞内MB分子开关的特异性 | 第122页 |
5.3.6 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122-123页 |
5.3.7 药物对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监测 | 第123页 |
5.3.8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 第123-124页 |
5.3.9 用囊泡试剂盒区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 | 第124页 |
§5.4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一种缺口分子信标及其功能化金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 第128-148页 |
摘要 | 第128页 |
§6.1 引言 | 第128-13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0-133页 |
6.2.1 材料和试剂 | 第130页 |
6.2.2 仪器设备 | 第130-131页 |
6.2.3 带缺口的MB功能化的探针的制备 | 第131页 |
6.2.4 端粒酶响应的荧光关-开机制的证明 | 第131页 |
6.2.5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电泳实验 | 第131-132页 |
6.2.6 细胞培养 | 第132页 |
6.2.7 细胞提取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132-133页 |
6.2.8 探针作用下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成像 | 第133页 |
6.2.9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定量 | 第13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4页 |
6.3.1 探针的表征 | 第133-134页 |
6.3.2 估算探针表面结合的MB数量 | 第134-135页 |
6.3.3 探针在不同溶液中对端粒酶的响应以及稳定性 | 第135-137页 |
6.3.4 基于端粒酶响应的荧光关-开过程动力学 | 第137页 |
6.3.5 标准加入法测定细胞提取液中端粒酶的活性 | 第137-138页 |
6.3.6 AuNPs对MB的保护作用 | 第138-139页 |
6.3.7 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成像 | 第139-140页 |
6.3.8 探针用量的优化 | 第140页 |
6.3.9 探针的毒性评估 | 第140-141页 |
6.3.10 活细胞中带缺口MB的特异性打开的验证 | 第141页 |
6.3.11 药物作用下HeLa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监测以及定量 | 第141-142页 |
6.3.12 探针对不同种类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142-143页 |
6.3.13 被细胞内吞的探针数量的ICP-AES检测 | 第143-144页 |
§6.4 结论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